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损失有多大?看看阵亡的勋贵名单,真是触目惊心

美食探店先锋 2024-12-19 16:33:48

1876年,春寒料峭。

肃州城外,一口沉重的楠木棺材,稳稳地置于西征大军中央,格外醒目。

六十四岁的左宗棠,面色凝重,抚摸着冰冷的棺木,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此行的决心。

抬棺西征,这是何等的悲壮,又是何等的决绝!

这一举动,震慑了蠢蠢欲动的敌人,也鼓舞了三军将士的士气。

然而,这决绝的背后,是怎样的无奈与沉重?

彼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

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未平,陕甘回乱又起,国库空虚,民生凋敝。

外有沙俄虎视眈眈,英国在暗中支持阿古柏,意图分裂新疆,蚕食中华大地。

新疆,这片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沃土,如今却沦为他人的狩猎场。

朝廷内部,围绕着“海防”和“塞防”的争论愈演愈烈。

李鸿章主张放弃塞防,全力经营海防,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

而左宗棠则据理力争,他深知新疆的战略意义,一旦失去新疆,西北门户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在左宗棠看来,放弃新疆无异于饮鸩止渴,是自断臂膀的短视之举。

这场争论,不仅是战略之争,更是两种思想的碰撞。

李鸿章代表的是务实派,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左宗棠则代表着理想主义者,他心中装着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民族的尊严。

最终,左宗棠的坚持打动了慈禧太后,西征大军得以成行。

左宗棠深知此行凶险,他不仅要面对阿古柏的军队,还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形势。

为了筹措军费,他四处奔走,甚至不惜以个人名义向洋人借款。

他呕心沥血,精心部署,将一支由湘军、嵩武军、蜀军和八旗兵组成的杂牌军,训练成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西征之路,漫长而艰辛。

左宗棠率领大军穿越戈壁沙漠,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新疆。

在古牧地和乌鲁木齐,清军势如破竹,取得了初步胜利。

然而,在玛纳斯,他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抵抗。

玛纳斯城,易守难攻。

阿古柏的军队依托城墙,顽强抵抗。

清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将士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却始终无法突破敌人的防线。

左宗棠心急如焚,他知道,这场战役的胜败,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西征的成败。

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阿古柏暴毙身亡。

这个消息,对于清军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阿古柏的死,瓦解了敌军的斗志,清军趁势发起总攻,一举攻克了玛纳斯城。

玛纳斯之战,是西征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战,它不仅扭转了战局,也让清军将士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胜利来之不易。

此后,清军一路高歌猛进,先后收复了达坂城、托克逊、吐鲁番等地,最终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部领土。

左宗棠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知道,伊犁的回归才是最终的目标。

他一面积极备战,一面积极开展外交斡旋。

最终,在左宗棠的军事压力和外交努力下,沙俄被迫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归还了伊犁部分领土。

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精神上的胜利。

他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也证明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他的故事,如同史诗般,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回望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有一些英雄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守护着国家的安危。

左宗棠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

左宗棠的抬棺西征,与汉朝的班超投笔从戎,何其相似!

他们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都选择了为国奉献,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精神。

这种精神,跨越时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闪耀着同样的光芒。

它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该心怀家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0 阅读:0

美食探店先锋

简介:美食探店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