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个专家在综艺上曾经表示,为什么中国不用便宜的电线杆,非要用钱铺设地下电缆。
但是其实纽约、伦敦等城市也已经实现了地下电缆,日本不用地下电缆就是那句话“自有国情在此”。
一、
首先要知道电线杆和地下电缆的区别。
电线杆的样子其实很多人都见过,我国常见的就是那种在地面上的建一个水泥柱子,上面通过绝缘子悬挂导线,不常见的就是金属杆的,这种一般是长线输电的存在,通常间距50-100米。

地下电缆顾名思义就是埋在地下管道或土里。
从成本上,肯定是电线杆的成本低,每公里约100-150万元人民币,出故障了也方便维修,相信不少人也看见过电工维修人员在电线杆上工作的图片。
而地下电缆包括管道的建设内每公里造价约400-800万元人民币,几乎是电线杆的四倍多。
因为地下电缆除了管道外,电缆本身也不一样。

最里面的线芯是导电、输送电能的部分,一般是用镀锡铜或者铝做的,线芯外面包着一层绝缘层,绝缘层是隔绝线芯和大地的部分,在绝缘层外面,还有一层隔离层,隔离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水和防止气体,以及其他污染物渗入。
比较外面是铜编织套筒,可以有效屏蔽外部的电磁干扰,还有一层金属铠装和垫层,最外面一层叫做保护层,用来保护金属铠装层不受环境腐蚀的。
二、
那么为什么我国还大力的建设地下电缆?
主要原因是电线杆的寿命其实是比较短的,平均寿命约25-35年,需频繁更换,在需要频繁更换的基础上,电线杆是需要用到地面空间的,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增加了不少的麻烦,影响美观和空间利用。
而地下电缆一方面是安全性高,小时候父母经常叮嘱要离电线杆远点,不要去碰电线,拿杆子去打电线之类的,地下电缆避免了触电、雷击风险,据统计事故率降低80%以上。
并且地下电缆还释放地面空间,比如当初上海外滩改造后就腾出30%道路空间,给城市规划建设减轻了不少负担。

地下电缆的寿命达50-70年,是电线杆的两倍多,维护成本低,年均维护费仅为电线杆的1/4,因为一方面地下电缆的风险也低。
那么为什么日本要选择电线杆呢?
基于电线杆和地下电缆本身的原因,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海啸频发,地下电缆一旦受损,维修难度和成本极高,而电线杆的快速抢修更适合其地质条件。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还认为电线杆可抵御风雪,他们认为,在发生洪水或者泥石流时,很难区分地底电缆系统的哪些部分遭到破坏,这增加了抢救电力所需要的时间。
但是基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国际都市都全地下电缆的情况下,日本人就没有想过建地下电缆吗?
三、
其实在2014年,日本人想建设地下电缆了。
日本自民党小池百合子委员长和民间项目实行委员会的理事松原隆一郎东京大学的教授就很支持“零电线杆”的方案。

小池百合子称,日本现在全国约有3552万个电线杆,这已经和日本拥有的樱花树数量相当,而且每年还将增加7万个。
其实在原则上日本是禁止新设电线杆和电缆,控制电线杆的数量,撤除道路电线杆和电缆,停止新设电线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授认为日本的天空患了“电缆病”,众多电缆布满天空已经破坏了日本的环境。例如,被收录为世界遗产的富冈制线场正门前树立的电线杆、三保的松原处凝望富士山的美景就被电缆给无情地遮住。
前文化厅长官为富士山被世界遗产收录作贡献的近藤诚一表明“电线杆是障碍。”

并且其实过多的电线杆在防止灾害发生方面已经造成了阻碍,比如在灾害发生时电线杆倒塌致使“二次灾害”的情况很多。

1995年,阪神大地震发生时,神户市长田区等住宅密集地区倒塌的电线杆堵塞通道,消防车和救护车无法抵达现场,延迟救助,阪神大地震中电力用电线杆倒塌数量约为4500个,东日本大地震因海啸导致2万8000个电线杆倒塌。
在那个时候不少欧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在战前就开始采取电缆接地,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零电线杆率达到100%,德国柏林电缆接地率标准为99%。
亚洲各国也在推进,韩国首尔那时候达到46%,而日本东京23区为7%,大阪为5%,京都为2%。
四、
其实像上述日本的问题,在我国早年也存在的,就比如在2013年就存在不少“霸道”电线杆。
在山东青岛的鱼山路就有不少的“霸道”电线杆。
“鱼山路上有好几处电线杆占路的,就在上坡转弯的地方。”海博出租车公司的哥黄伟向本报反映了此事。
据调查,鱼山路在向北转弯的上坡路,刚要经过转弯时,路右侧靠山墙位置,出现了一根底部包裹着水泥墩的电线杆,再向前行驶几十米,另一根电线杆又出现在路边。

“路边突然多出这么几根电线杆,要是反应不及肯定就撞上去了。”黄伟说。
冠县路与小港二路路口也有巨大水泥墩,还横在斑马线。
据市民反馈,在冠县路与小港二路路口,一个很大的水泥墩就挡在路口的斑马线上。有车从北往南拐到小港二路的时候,费好大的劲才能拐过来。
这个横在路口中间的水泥墩直径大约1.5米,高度也至少有1米高,水泥墩上架设的是高压线。
其实那时候我国就开始把电线拉入地下,只是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2013年,青岛的市区除了低压电线外,已经有40%的高压电线入地,但是还是存在多家用电线的情况,比如在地上的电线杆上,被偷偷架设了很多其他的电缆,包括电视、通信、宽带以及其他用途的。
我国大面积铺设地下电缆一直是个长时间作战工程,期间要解决的不只是金钱问题,还有城市建设和各方调解。
但是现在我国的地下电缆普及率已经很高了。
五、
日本的最大城市东京的电缆地下化率甚至不足10%,在东京生活区,处处可见电线杆。
日本不能大面积铺设地下电缆的原因除了地下电缆本身外就还有“某种情愫”在。
这种“情愫”就是,有人认为电线杆就是有日本特色的风景,非常欣赏“电线风景”,想想现在网络上的“日式”风格的照片,电线杆出现的概率是很高的。
东京练马区立美术馆甚至曾举办“电线绘画”展览,展出以电线和电线杆为主题的绘画作品,还出了一本名为《电线绘画》的作品集。
这本作品集描绘从明治初期到现在一直作为城市象征的电线、电线杆和架空线,记录着东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有的人还为名画加了电线杆“韵味”。富士山为题材的葛饰北斋的名画《凯风快晴》,一张是原图,另一张是加上电线和电线杆后的,后者得到许多网民的认可,认为名画上添加电线别有风味。


而一旦涉及“美”很多人就有不同的说法了。
在电线杆带来灾难的时候,就不是“美”了,比如之前提到了阪神大地震,76%的受访者回答在逃生时曾受到倒下电线杆的阻碍,他们就不认为电线杆的存在是“美”的了。
除了“某种情愫”外,电线杆其实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二战期间,东京遭美军空袭,城市大部分地方成废墟,战后为了快速复兴采取临时措施,在地面上竖起了一根又一根电线杆,这比把电线埋入地下成本低得多。
当地政府就优先竖立电线杆输电,等有了余力再把电缆埋入地下,这一等就是到现在,在后来日本进入经济快速增长期,电力及通信需求急速增加,原本作为临时措施而立起的电线杆迅速增加。
这个“余力”到现在也没有。
因为技术原因,把电缆埋入地下的成本是铺设煤气和自来水管道的3到10倍,每公里需要1亿到5亿日元。
东京有超过2万公里的道路,没有电线杆的比例仅为7%。假设按照每公里3亿日元计算,铺完东京也将花费5.58万亿日元(约合2875.11亿元人民币)。

而涉及到钱的问题,扯皮的事情就会变多。
比如在施工前必须获得各方同意,首先要征得每根电线杆和电缆的所有者的同意,对方可能是电力公司、电话公司、有线电视公司或其他运营商。
还要征得道路管理者的同意,而竖立电线杆的道路包括国道、县道和市政道路,每条道路都有不同的管理者。
甚至还要征得周边商店、居民以及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总务省等政府管理部门的同意,因此电缆地下化困难重重。
甚至有专家测算说,按照现在的速度,日本要完全实现电线入地、取消电线杆,可能需要1500年。
参考资料:
电缆网《日本大力推行零电线杆化方案》

半岛新闻《挪根电线杆咋就这么难 市民继续吐槽"霸道杆"》

环球网《东京电缆地下化率不足10%,日本为什么难摘“电线杆大国”帽子?》

环球网《日本为啥不把电线杆改成入地电缆?超意外》

澎湃新闻《涨知识丨电线杆变少了,那电线去哪儿了?》

新华社《日媒:日本“取消电线杆”工程可能耗时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