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扁壶:扁中见乾坤,一壶纳古今

建义看文化生活 2025-04-09 02:58:31

在中国茶文化中,紫砂壶不仅是实用器皿,更是艺术与哲学的化身。虚扁壶,以“扁而不塌”的独特造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紫砂艺术中的经典。

虚扁壶的起源可追溯至明代制壶大师时大彬。他创作的调砂虚扁壶,底款“源远堂藏大彬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堪称紫砂早期几何造型的代表作。其壶身极扁,线条简洁,泥质粗犷却肌理独特,展现出明代文人壶的朴素与超逸。

清代,陈鸣远进一步推动了虚扁壶的发展。他的作品以粗砂调泥,壶身虽扁却气韵昂然,目视粗犷,触感细腻,调砂颗粒如繁星闪烁,成为光货造型的典范。

近代紫砂泰斗顾景舟,则在传统基础上改良设计:加大壶身高度,内收下腹,增强张力;盖边线与圈足呼应,既保留古韵,又赋予现代美感。

虚扁壶的造型以“扁”为核心,却暗藏巧思:

1. 扁而不塌,虚实相生

壶身如压扁的葫芦,线条流畅舒展,底部圈足稳固,既显轻盈又不失端庄。顾景舟的“高虚扁”更是通过重心上移,避免扁塌,赋予壶体精实神韵。

2. 细节呼应,浑然一体

三弯壶流与耳形壶把对称呼应,壶钮多为扁圆或桥形,提拿自如。清代御制虚扁壶常在盖面装饰回纹、折枝花,壶身堆绘山水或诗文,尽显皇家气派。

3. 实用与美感兼具

壶口宽大,壶体扁薄,利于绿茶香气散发;容量适中,出水流畅,断水利落,完美平衡实用与审美。

行话有云:“造型扁一分,成型难一分”。虚扁壶的制作堪称紫砂技艺的试金石:

拍打成型,力道精准:从围泥成筒到拍打成扁,需匠人用泥拍子均匀发力,稍有不慎便会导致壶身塌陷。时大彬的调砂虚扁壶,至今仍是全手工技艺的巅峰。

虚扁壶之名,源于宜兴方言“书”与“虚”同音,寓意“虚怀若谷”。

虚扁壶,是紫砂匠人智慧与艺术的结晶。从时大彬的朴拙、陈鸣远的浑厚,到顾景舟的精妙,它承载着数百年的技艺传承与文化积淀。正如藏家所言:“执虚扁一盏,可品茶香,可观乾坤。”这把壶,不仅是泡茶之器,更是中国人“以器载道”的精神符号。

0 阅读:41
建义看文化生活

建义看文化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