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作文火到央视!从沂蒙二姐到张潇冉,网红圈风向彻底变了

先锋谷影视娱评 2025-04-02 18:59:39

一个15岁的小女孩,用质朴的文字勾勒出绿皮火车上的故乡和童年。

一个田间种地的老妪,用平淡的语句描绘出田间地头的一年又一年。

她们的走红,或许并非偶然,而是人们已经厌倦了浮夸的表演后,想要看到这种平淡又细腻的情感。

而央视的频频报道,或许也在预示着,“网红圈”的风向即将彻底改变。

一篇让全网破防的作文

“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

张潇冉在《旧轨还乡》的开篇,便用极具画面感的文字,将读者拉入了一段跨越南北的归乡之旅中。

这篇作文最初只是她的一篇寒假作业,老师一时兴起,便将她朗读文章的视频分享到了网络上。

没有任何铺垫,视频一经发布便迅速点燃了网络。

有人说:她的文字犹如一幅山水画,意境和情感在文字之后。

还有人呼吁要把这篇文章选入语文课本,这种轻声细语的文字太能触动心弦。

就连官媒都称:思念因文字“震耳欲聋”。

是因为轰轰烈烈的感情?还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口号?

都不是,张潇冉并没有进行什么宏大叙事,也没有太多内容的升华,她只是如实记录了回乡途中看到的情景和感悟而已。

而文章之所以受到追捧,恰恰就是其中所表达出的那种真情实感,太过动人。

充斥着短视频平台的剧情脚本和夸张演绎,在这一刻都不敌读完文章后,眼角不自觉滑落的那滴眼泪。

如今的网红内容,就像是快餐一样,初尝时纵然感觉美味无比,可终究千篇一律,毫无营养,吃多了也会腻。

而这篇《旧轨还乡》就像是妈妈熬的一碗粥,简简单单却十分暖心。

这种暖心的背后,昭示着人们对于真实、质朴的情感需求正在回归。

网友们所追捧的“网红”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朴素的情感最能引发共鸣

张潇冉的文字中,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没有太多刻意的煽情。

可就是这么一篇看似过于平淡的文章,却让无数的网友流下眼泪。

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

而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引发网友共鸣,也正是因为它的“不刻意”。

她没有刻意地营造一种阴郁的氛围,有的只是她对于眼中世界细节的刻画。

正如她的语文老师所说的那样:没有观察真实的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的。

这种源于生活的真挚表达,远比千篇一律的“模板作文”更能打动人心。

无独有偶,“沂蒙二姐”吕玉霞也是因为“不刻意”而走红网络。

吕玉霞是位田间耕种的农民,同时也是一位因为热爱而提笔的诗人。

她的诗句中,同样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修饰,有的只是她对于生活的热爱。

她把雪比作糖霜盐,比作是麦苗撒的欢,简简单单朴实无华,却将一个农民在冬天对于雪的期待感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最为单纯的感情,最是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这些共鸣的背后,其实是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它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需求。

当“内卷”“996”成为网络热词,当职场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终于开始怀念起曾经的慢节奏生活。

那里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最为简单纯粹的感情。

现代生活中的物质越来越丰富,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空虚。

正是这样一种“情感饥渴”的状态下,人们开始关注张潇冉作文中“爷爷蜷缩在床尾”所带来的温馨,开始体会吕玉霞笔下秋收春种时的那种惬意与安然。

她们的文字虽然细腻且隐晦,但每个字都充满了最为真挚的情感。

就像是《人民日报》中的评价那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信息爆炸时代之下,这些富含着情感的文字,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空洞内心的需求。

网红圈的风向就要彻底变了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中,“伪情感需求”都在掌控着人们的情感走向。

夸张的表演,猎奇的剧情,甚至是刻意制造的冲突,都成为了“流量的密码”。

头部网红们深谙此道,通过精心设计的剧本、夸张的表演和刻意制造的戏剧性冲突,把控着观众们的情感走向。

然而,这种内容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收益,却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这些低质内容并不能真正满足观众们的内心情感需求,它们只是扭曲了观众的内心感受,让观众以为自己很快乐。

就像一杯糖水可以让一个饥饿的人感到饱腹,甚至让他感到自己好像“吃撑了”,但他很快就会重新感觉饥饿,然后陷入对于糖水的循环依赖。

饿了不应该喝糖水,而应该吃米饭;人们的情感空洞也不能靠这些“娱乐至死”的内容填充,而要靠张潇冉和吕玉霞这种拥有力量感的文字修补。

所以央视对于二人的报道,也绝非简单的推广而已,其中折射出的是“网红经济”到“文化价值”的深层转变。

这种变化也并非现在才刚刚开始,早在几年前,其实就已经涌现出了一批代表性的人物。

从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到江寻千与南翔的非遗传承,再到彭传明对《天工开物》的实践,主流媒体越来越倾向于关注那些兼具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的优质内容。

而这种关注重点的变化,也会影响平台的发展战略。

过去已经有多个视频平台相继推出“优质视频扶持计划”,开始降低对于娱乐化内容的流量倾斜,增加人文、教育等内容的推荐权重。

这场“网红圈”的变革,或许就意味着,互联网内容即将进入一个更加关注长期价值、更加尊重文化内涵的新阶段。

当流量的泡沫退去之后,真正能够留下来的,必然是那些有着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的东西。

结语

从“沂蒙二姐”吕玉霞,到初三女生张潇冉,她们的走红标志着网红圈的一次“价值回归”。

当流量的泡沫逐渐褪去,真实、质朴、有温度的高质内容终将成为主流。

央视的报导不仅是对她们个人的肯定,也是对于整个行业风向的引导。

网红带来的不应该是昙花一现的流量狂欢,而应该是能够真正触动人心、记录时代的文化表达。

部分参考资料:

初三女生一篇作文火爆全网,网友:听哭了!她说……——人民日报

好文采!这篇作文听着听着眼前就全是风景——共青团中央

“沂蒙二姐”吕玉霞:我写的不能算是诗,只能算顺口溜——央视网快看

0 阅读:3
先锋谷影视娱评

先锋谷影视娱评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