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到父亲骨灰的那一刻,马未都再也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其实放弃治疗,也是一种孝与爱!”
1998年,马未都看望手术20天后的父亲,果断对医生说:“都拔了,我爸不治了!”
4天后,马老爷子去世。
马未都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百家讲坛》、《锵锵三人行》这些文化品牌节目,马未都都是常客。他本身也是当下最火的自媒体大咖之一,全网粉丝几千万。人闻其人,谁能不呼一声“马爷”。
他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成为新中国收藏界独一份的模板。无可复制。然而就是这么一个见惯了人世间种种百态的人,在面对自己父亲病重,需要决定拔不拔管的时候,也表现出了万分的纠结与痛苦。
父亲马丹林,虽没有马未都的名气,却也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英雄人物,经历过有名的渡江战役和孟良崮战役,因为屡立战功,建国后就到了空军总医院当政委。
马未都从小就是大院子弟。当然,他父亲当初的决定和在战场上的机智表现,决定了这个家庭的未来。
马父马丹林,文人秀才出身,当初因为眼见亲弟弟和村子里几十口人被炸死,便毅然决然走上了抗日之路!
弃文从武的马丹林很快适应战场,并学会了很多杀敌本领。对老爹在战场上的机智表现,马未都有过非常生动的表述。概括起来,就是冲锋的时候慢半拍,眼睛时刻观察战场形势,不一股脑儿往前冲。
这帮助他在多次战斗中存活下来。马未都遂称老爹为“智兵”。因为当初一同参军的还有38人,但这些人在建国前全部阵亡。马丹林则凭着多次战功跟着进京,落户首都。
有人质疑马丹林这样慢半拍是否合适,须知,无论哪个年代,知识分子都是很宝贵的,马丹林秀才出身,他这样的行为应该算是集体环境集体意志的表现,保住这样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对国家对民族也更有利。
马未都虽是大院子弟,马丹林对他的教育却特别严格,要求他必须要做一个好人,干了坏事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顿打。物资匮乏的年代,马丹林一家也过得很清苦。马未都曾回忆,小时候过年多吃了一些黄豆,就觉得很奢侈。
在这样的家庭,马未都打小就对父亲马丹林又敬又怕。在马未都的记忆里,父亲一直都是坚强刚毅、说一不二的形象。
马未都从未想过父亲会在72岁那年离开自己。因为马未都一直觉得,父亲的身体比自己还要好。
70岁的时候,老爷子还能搬着一个大花盆景满院子溜达挪来挪去,气都不喘一下,马未都后来也想挪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搬不动。
谁也没想到,这么刚强有力的身体,仅仅两年后就垮了。有一天马丹林揉着肚子忽然对儿子说:“最近感觉肚子里有个东西,胀胀的。”
马未都心里一惊:“哪儿?是这里吗?”
马未都伸手就摸到了一个肿块,知道大事不妙了,都长这么大了,肯定不是一天两天了,心里万分着急,但马未都强忍着不表现出来,只是说了一句:“没事,咱们到医院先看看”。
送医之后,果然,肿瘤太大,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否则危及生命!
医生说手术大概需要8个小时,晚点过来就行!于是马未都让母亲守着,自己先回家休息片刻。
但回到家没多久电话就来了,一看是母亲打来的,马未都直呼不好!
母亲说:“手术已经做完了!”
马未都心知肚明,8个小时,怎么可能这么会儿就完了,这里面肯定有什么难以想象的严重情况!
果然,到医院一问,医生表示因为肿瘤太大,牵扯到多样器官和组织,强行切除可能当场意外!
为了不让老爷子担心,父亲醒后,马未都只好说手术很成功。但20多天后,马丹林知道,肿瘤还没切除,因为自己明显症状越来越严重了,各种仪器越来越频繁使用,管子也越插越多,真切除了,起码得有导流管,而且一按肚子,那东西明显还在啊。
马丹林直接问马未都是不是瞒着他了,马未都知道父亲有医院工作经验,这事是瞒不了多久的,默不作声。
父亲见儿子沉默,明白了:“这病是治不好了!”
“再治下去,无非多活几天,但这样越活越痛苦的生命有何留念之处?比起那38个战友,自己已经太幸运了!不仅娶妻生子,落户京都,而且寿及72,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拔管出院,这就是我现在的决定!”
马未都知道军人行事向来干脆果断,这恐怕不是老爷子一时冲动做出的决定。再三询问后,马未都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中。
作为儿子,当然希望父亲能多活,哪怕多活一天一个小时,也愿意想尽一切办法。这是一个儿子对父亲的孝与爱。但同样作为儿子,最不愿看到至亲受罪,最大程度地减轻痛苦,给予一个临终患者最大的尊严,也是一个儿子的孝与爱。
拔不拔管,似乎都是对的,又都是错的。马未都说,“怎么做这个决定,都会是遗憾。”
最后他选择,尊重父亲的选择。马未都在家里陪着父亲度过了最后的四天。
马未都这样的选择难题,很多人正在,或将来都会面临。到底是在痛苦与折磨中延续生命,还是果断放弃,保全一个人最后的尊严,也不拖累任何人,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不是要爸比不要对象吗?这是常规思路呀[汗]。
如果真的没药可医,我还是赞成这种做法,将来我到了这一步,我也会这么选择。
医院里面拔管儿人,唉!有的是好无奈呀!人间的悲哀
这是个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