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两种认识存在着联系,非激发性认识要以激发性认识为基础,人们的高级感性发挥作用必须以一定的感性或理性激发为基础,而且人的感性和理性经历越丰富则人们的高级感性能力便会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另一方面,两种认识又存在着明显区别,激发性认识的获得和增长要以感性或理性激发的实际增多为基础,比如要通过学习、实践等活动。非激发性认识的获得对此的需求则小得多,且高级感性能力越强这种需求便越小,如人们常说的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有时甚至完全不需要感性或理性激发的实际增多,比如人们可以以已有的经验和认识为基础展开想象或在不经意间产生某种直觉和感悟。
在激发性认识中有着更多的清晰性和确定性,在非激发性认识中则有着更多的模糊性和非确定性,认识由模糊变清晰,由不确定到确定是非激发性认识向激发性认识转化的一种形式,比如人们从产生某个创意到生产出具体的产品便是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
二者的另一个区别是激发性认识往往已经得到某种实际的检验,且这种检验会一直持续下去。非激发性认识很多时候则表现为一种预见和预测,有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实际检验,有的则在较长时间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无法得到检验。比如以前的科幻小说,其中的想象有的现在已经实现,有的能否实现则尚属未知。实际上非激发性认识在得到检验之时便部分或全部地转化为了激发性认识,而我们也不能因为非激发性认识一时无法得到检验便认为其是不真实的,因为这来自于人实践能力的局限性而非真实本身的局限性。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八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