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今日头条平台上出现一篇题为《中美关税大战,可能引发两国热战?地点基本确定,2030 年前要注意?》的文章。经审慎分析,文中观点或为博取流量之举,并无实际价值。
从国际关系学理论及历史经验来看,战争爆发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战略误判,即交战方确信己方必胜且能获取战争红利。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后,全球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未爆发过大规模战争,所有战争皆发生在无核国家。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两个有核国家间的军事摩擦,也仅局限于小范围冲突,并始终控制在极小规模内。原因在于,有核国家一旦爆发核战争,将导致相互毁灭的灾难性后果,从而失去了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基础。
在当前国际政治格局下,国家发动战争的动机极为复杂。若一个国家从上至下,包括民众与精英阶层均丧失理智,存在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但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以美国为例,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微乎其微。美国政府与精英阶层多受资本集团影响与支配,而战争导致的相互毁灭结果,将严重损害资本集团的资产利益,从理性经济人假设出发,美国政客难以做出此类决策。此外,美国政客基于自身生命安全与政治利益考量,在竞选机制下,不会轻易选择参与具有极高风险的战争决策,因为这将削弱其竞选优势与政治前途。
部分观点提及美国可能驱使东方盟友充当代理人参与他国冲突,但这种设想忽视了东方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诸多东方国家历经数千年文明传承,其决策机制与政治智慧远非西方部分政客可比。这些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多采取审慎策略,善于把握时机,绝不会轻易充当他国博弈的 “马前卒”,而是更倾向于在复杂局势中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犹如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中的黄雀角色。
就美国而言,在国际事务中,其行为模式多表现为威慑与虚张声势。以中美关税战为例,中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在国际博弈中始终保持清醒认知,深知战争是下下之策。中国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如关税争端及各类热点问题,已明确表明具备充分应对准备。这不仅源于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更基于对自身军事实力的自信。若外部势力采取极端非理性行为,即便动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各类武器,其攻击也难以对中国造成实质性损害,这些核武即使发射,以现代的高科技,完全有能力让核武器,自毁发射者。
基于上述分析,建议广大民众对国际局势保持理性判断,无需过度担忧外部威胁。中国有能力、有信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确保国家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