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尚未驱散华北平原的寒意,却已被笼罩在一片压抑的阴霾之中。上一节故事里,当姥姥听到姥爷被鬼子抓到炮楼的消息时,整个人瞬间如遭雷击。平日里温言细语、行动迟缓的小脚妇人-姥姥,此刻被恐惧笼罩着,不顾一切地朝着炮楼狂奔而去。她的小脚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趔趔趄趄,本就破旧的衣服被荆棘划破,发丝凌乱地散落在脸上,她浑然不觉,满心满眼只有被抓走的姥爷。
当姥姥赶到炮楼前时,那扇满是铁刺的丝网,仿佛是横亘在她与姥爷之间的生死屏障。她哭喊着,拼了命地想要冲进去,却被端着刺刀的日本兵无情地拦下。锋利的刀尖在她眼前寒光闪烁,可姥姥毫不畏惧,依旧声嘶力竭地呼喊着姥爷的名字。
就在这时,妈妈和两个姐姐也匆匆赶到。炮楼内,姥爷和几位负责巡查铁路封锁沟的村民,正遭受着炼狱般的折磨。他们被粗绳紧紧捆绑在院中,皮鞭如毒蛇般一次次抽在身上,每一下都在他们的衣衫上留下破碎的裂痕,鲜血顺着伤口汩汩流出,将地面染成触目惊心的暗红色。姥爷低垂着头,默默承受着这一切,仿佛已经忘记了疼痛,忘记了躲避。
姥姥心如刀绞,她扑通一声跪在日本兵面前,泪流满面地苦苦哀求,可得到的只有冰冷的呵斥和驱赶。不久,其他几个巡查封锁沟村民的家属也陆续赶到,炮楼前瞬间被绝望的哭声淹没。里面受刑者的痛苦呻吟,与外面家属的凄惨哀求交织在一起,仿佛在悲壮的诉说着侵略者的暴行。两个姐姐惊恐地哭喊着,年幼的妈妈则吓得浑身颤抖,躲进姥姥温暖却同样颤抖的怀里,泪水浸湿了姥姥的衣襟。
在村里人的印象中,姥爷是个老实得近乎 “傻气” 的人。他从不计较吃亏占便宜,别人占他的便宜,他只是憨厚地笑笑;自己吃了亏,他也从不抱怨。村里人都说他脑子不灵光,可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木讷的男人,却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日本人对村里的情况了如指掌。村民们的田地分布在铁路两旁,每天劳作都要经过炮楼,就连炮楼里的狼狗都熟悉村民们的面孔。他们对姥爷也有所了解,或许在这些侵略者眼中,姥爷这样 “智力低下” 的人,八路军是不会用的,于是便将审问的重点转向了其他人。
原来,前一天夜里,有八路军战士悄悄穿越封锁沟,在沟壁上留下了痕迹,被日本巡逻队发现。上级严令炮楼里的鬼子破案,这才有了这场残酷的审讯。审了许久,鬼子一无所获,为了向上级交差,他们竟残忍地打死了一个无辜的村民。这一幕,深深地烙印在妈妈的记忆里,多年后,她依然会在夜深人静时被噩梦惊醒。
姥爷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回到家,他没有去看村里的郎中,只是用乡间土方简单地包扎了伤口,便静静地躺在炕上。姥姥心急如焚,不停地追问姥爷是不是放走了八路军,可姥爷始终沉默不语。在姥姥的再三逼问下,姥爷终于低声嘟囔道:“别问了,问出来还得惹麻烦。还不够倒霉吗?” 这句话让姥姥浑身发冷,她知道,这件事背后一定藏着巨大的秘密,从此再也不敢多问。
时光匆匆流逝,妈妈的两个姐姐先后出嫁,二姨嫁到了离姥姥家三里远的十里铺,三姨嫁到了本县的宋村。随着年龄的增长,妈妈在姥姥家也不再安全,于是便长期住到大姨家所在的小郭庄。
大姨父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曾上过私塾,被日本人指定当了保长。在家人眼中,大姨父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大姨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忙农活、带孩子,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因为大姨父保长的身份,大姨家相对安全一些,妈妈便在那里帮忙料理家务、种地、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虽然平淡,却也安稳。
然而,平静的生活终究被打破。后来,当地党组织不幸暴露,大姨父被捕入狱。这时,姥爷才向家人透露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大姨父早已是地下党,他担任保长,是为了更好地应付日伪军,同时秘密为八路军做事。而姥爷,也是他们组织的外围成员。掩护抗日人员通过封锁线,正是大姨父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一刻,妈妈才明白,当年在炮楼里,姥爷之所以被抓,就是因为他完成了这项危险的任务,成为了鬼子追查的目标。
那段血色岁月里,姥爷和大姨父用他们的方式,在黑暗中坚守着正义与信仰。他们的故事,如同深埋在时光里的宝藏,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闪耀着熠熠光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请看续集:《生命的刻痕》第二部:妈妈的故事,第三章:艰苦卓绝悲壮的抗争。第三节:危难中挺身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