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八月,由礼部为老朱家几位先祖:德祖玄皇帝、懿祖恒皇帝和熙祖裕皇帝特制的衮冕冠服制作完毕。由于公务繁忙,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无暇分身,故而让皇太子朱标代表自己前往泗州盱眙县,将三代先祖的衣冠葬入祖陵。
虽然朱元璋在祭文之中,将自己的成功都归功于列祖列宗的福泽保佑。然而所谓的德祖、懿祖、熙祖,在世的时候不过都是些辛勤劳作的老农。恐怕谁都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中竟然出了这样一位驱除鞑虏的英雄皇帝。
呜呼!昔者列祖立命是方,积德深长。致天昭鉴,福垂后嗣。今也子孙繁衍,宅于宇内,以统黔黎。深思皇考生前岁月之间,思念列祖音容。孙常切记,已有年矣。呜呼!以万几之冗,未获躬诣拜扫。今特遣玄孙皇太子,以牲醴之奠,诣陵修缮。敬葬衣冠,以伸孝思。神其鉴之。—《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九》
皇太子朱标剧照
对于世上最重视亲情的皇帝朱元璋而言, “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可惜他的那些亲戚,还真没多少能活着看到大明建国。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老朱在自己登基称帝之后,会给予自己的亲戚什么样的生前及身后荣耀。
已故亲人的追尊和追封追尊四祖
吴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为新朝建立修建的太庙落成。一般来说别人家开国称帝,都要往上追尊七世。但是朱元璋掰着手指头一数,最多也就能打听到自己高祖父的名字,再往上就不知道了。
据说有人拍皇帝马屁,让他认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先祖。但是从史书记载来看,老朱老早便定下了追尊四祖的打算。以他的功绩,也不需要去攀附一位有名的祖先。农民出身怎么了?“朕本布衣,起于淮右”。当时四代先祖各为一庙,高祖父居中,曾祖父居东第一庙,祖父居西第一庙,父亲居东第二庙。
太庙
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明,称今年为洪武元年。当天在南郊即位之后,新天子立刻带领世子朱标,捧着四代先祖的神主牌位前往太庙,将他们最尊为皇帝和皇后,明细如下:
谨上皇高祖考尊号曰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妣曰玄皇后。皇曾祖考尊号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妣曰恒皇后。皇祖考尊号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妣王氏曰裕皇后。皇考尊号曰淳皇帝,庙号仁祖。皇妣陈氏曰淳皇后。—《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追封皇族
正月初五日,朱元璋下旨追封皇族。老朱家祖上出自于句容朱家巷,世代都是元朝的淘金户。但朱元璋的祖父初一公“困于役”,就带着他伯父五一公和他老爹逃往泗州盱眙县。而在祖父去世后,朱五一和朱五四兄弟二人先后迁往濠州钟离县(即今安徽凤阳)。所以本次追封皇族,范围仅限于祖父初一公(即熙祖)后裔。
丙子,诏追封皇族。以皇伯考为寿春王。皇兄为南昌王、为盱眙王、为临淮王。皇从兄为霍丘王、为下蔡王、为安丰王、为蒙城王。皇侄为山阳王、为昭信王。皇从侄为宝应王、为六安王、为来安王、为都梁王、为英山王。皇伯妣刘氏为寿春王夫人。皇嫂刘氏为临淮王夫人。皇从嫂翟氏为霍丘王夫人,赵氏为安丰王夫人。—《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这里略作解释,皇伯考即朱元璋的伯父朱五一,皇兄分别是他的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皇从兄分别是他的堂哥朱重一、朱重二、朱重三和朱重五。皇侄山阳王为重四之子、昭信王则为重六之子,皇从侄中宝应王为重一之子,其余均为重三之子。为了便于理解,各位读者可以参考下面的世系图。
大明皇室世系图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八月,朱元璋制定了亲王从享太庙制度。上文提到的从南昌王开始19位皇室成员(包括女眷),每年春天的孟月(即正月)在仁祖庙东庑,夏、秋、冬孟月及岁除(即四月、七月、十月和每年的最后一天)在德祖庙东庑由朝廷进行祭祀。
追封国戚
二月二十九日,朱元璋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姐夫李贞为驸马都尉、恩亲侯。老朱的父亲仁祖皇帝共有四子二女,这次之所以只追封了二姐,主要原因是大姐和大姐夫死得早,一直都没找到他们的棺柩。
不过据笔者看来,朱元璋之所以如此厚此薄彼,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他和大姐之间年龄相差悬殊,很有可能姐弟之间从未见面。其二、二姐和二姐夫自小就对朱元璋极好,让他非常感恩。其三、外甥李文忠是大明开国功臣,老朱自然对二姐夫一家青眼有加,这些都在李贞的诰文中写得很清楚:
修孝义于平素,联姻眷于我家。昔居畎亩之时,曾有周旋之益。笃生良子,为我虎臣。仁爱既深,善誉弥著。—《明太祖实录卷三十》
李贞画像
当年五月,朱元璋追封外祖父陈公为杨王、外祖母王氏为杨王夫人。这位杨王也算是个传奇,因为他是崖山海战之时的宋朝水军将士。未曾想侥幸活命之后,外孙成为了推翻元朝的大明皇帝。
与此同时,老朱又追封岳父马公为徐王,岳母郑氏为徐王夫人。这里要注意一点,史书中对于马公的称呼是皇外舅,郑氏则是外姑。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由于大姐一家的灵榇已经找到,朱元璋一面将其改葬于盱眙县太平乡叚家庄,一面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大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同时又加封孝亲公主为陇西长公主。
在世亲人依次封爵大明开国之时,朱元璋在世的亲戚不过十人,笔者把他们分为平辈和晚辈两大类进行介绍。
平辈四人:
四人之中皇嫂王氏封南昌王夫人、唐氏封盱眙王夫人、皇从嫂田氏封蒙城王夫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九月初一日,蒙城王夫人田氏去世。念在其“孀居守志二十余年”,朱元璋特旨追封其为蒙城王妃,同时也给大嫂王氏和二嫂唐氏分别进封南昌王妃和盱眙王妃。
朱元璋剧照
王氏和唐氏何时去世,史书失载。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王氏至少活到了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因为这一年五月晋王妃谢氏去世之时,礼部官员在制定服制的时候提到了她。
今参酌唐、宋之制,皇帝及中宫服大功。诸妃皆服小功,南昌王妃服大功。东宫、亲王、公主皆服小功。晋王服齐衰期。靖江王服小功,王妃服缌麻。—《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六》
四人中的另一人,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老朱对他敬重有加,不但赐宅邸于宫城之内,还在洪武五年进封其为曹国公,加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十月十一日,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李贞去世,享年七十六岁。朱元璋不但“车驾临奠”,还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可谓“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
晚辈六人
外甥李文忠:老朱晚辈之中,最出名的自然是他二姐的儿子,大明开国武臣中排名第三的曹国公李文忠。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时,朱元璋当着所有大臣的面对李文忠进行夸奖,表示这位外甥能获封公爵,完全靠着自己的能力。
平章李文忠总兵应昌,逐前元太子远遁漠北,获其皇孙、妃嫔、重宝悉归朝廷,此功最大。—《明太祖实录卷五十八》
李文忠剧照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三月初一日,曹国公李文忠去世,享年四十六岁。朱元璋为之“痛悼不已”,辍朝三日,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侄孙朱守谦:作为已故大都督朱文正之子、南昌王朱重四之孙、仁宗皇帝曾孙,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可谓是老朱家的长房嫡脉。
吴元年的时候,朱元璋给侄孙赐名为炜,当时显然还将他放在朱家子孙五行相生的排行之中。但是到了洪武三年封建诸王之时,朱炜的名字变成了朱守谦,说明老朱已经打算将这位大哥的后代作为旁支宗室处理。和诸皇子受封亲王相比,朱守谦的靖江王只是郡王,封国也远在广海之域的桂林。
侄女福成公主、侄女婿王克恭:福成公主是南昌王之女,朱元璋的亲侄女。但史书中对她记载极少,也不知道她何年去世。其夫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平定过泉州府惠安县民陈同之乱,显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
时驸马都尉王克恭镇福建。闻贼势猖獗,遂自将精兵讨之。比至,贼悉众迎战,官军奋击,贼众大败,获同斩之,众遂降。—《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
堂侄女庆阳公主、堂侄女婿驸马都尉黄琛:庆阳公主是蒙城王之女,其夫黄琛曾长期镇守淮安,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更是调任中都留守司正留守,可谓位高权重。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九月十三日黄琛去世,享年四十九岁。庆阳公主活到了永乐年间,并在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的时候作为朝廷特使,前往燕王军中求和。
燕王朱棣剧照
作为皇帝的侄女,福成和庆阳二位公主,原本只能被封为郡主。朱元璋念在亲情,最终保留了两个侄女和侄女婿公主以及驸马都尉的头衔,只是略微降低了她们的岁禄。
上曰: “吾兄俱早亡,惟存此二女耳,吾不忍遽加降夺也。其公主封号不去,岁给禄米五百石。夫王克恭、黄琛仍驸马都尉、镇国上将军。”—《明太祖实录卷六十》
而在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把做了三十多年的公主的堂姑降封为庆成郡主,然后到了燕军策马长江之际居然还认为她会帮朝廷说话,这脑洞也是够大的。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七月十三日,庆成郡主去世。史书中用了一个“薨”字,作为对这位洪武朝老公主最后的敬意。
结语:吴元年(公元1367年)四月的时候,是朱元璋父母及大哥的忌辰。回忆起当年父母和兄长在一个月内相继离世的惨状,尽管时隔多年,仍然让老朱回想起来痛心疾首不已。
辛亥,仁祖忌日。上诣庙祭毕,退御便殿,泣下不止。起居注詹同侍侧,再三慰。上曰: “往者吾父以是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一月之间,三丧相继。人生值此,其何以堪?终天之痛,念之罔极!”愈呜咽不胜,左右皆不能仰视。—《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三》
能让铁石心肠的朱元璋如此失态,可见亲情在他心中的地位之重。除了最有威胁的侄子朱文正,无论是已故还是健在的亲戚,朱元璋应该都能拍着胸脯说自己绝对做到了问心无愧。
远方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