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18个必打卡地方详说,有图有真相,少去一个都遗憾

谁的情感大放送 2025-01-11 14:02:44

故宫,这座宏伟壮丽的宫殿,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沧桑,是梁思成心中无与伦比的艺术杰作,是余秋雨笔下中华文化的绝佳象征。

在北京故宫,有18个必打卡地方,每个都富含了不同的历史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1、太和门铜狮子:故宫最大铜狮子

故宫里的龙不计其数,但是狮子只有6 对,最大的一对就是这里。两只狮子蹲踞在铜座上,头顶排列着整齐的螺旋发卷。两只狮子都怒目圆睁,微张大口, 露出嘴里的獠牙,似乎时刻要咆哮,又似乎在发出威吓的低吼。饱满的胸脯上,系着缠枝莲纹的绶带,绶带的正中有一颗龙头,龙头口含一个方块型的挂扣,挂扣上又系着一个铃铛, 在胸口自然垂下。西侧是一头雄狮,粗壮有力的左手按在台面上,用右手按住一个缠绕着绶带的绣球,象征四海统一(掌握社稷);东边的是一只母狮,用左手轻轻按住一只小狮子, 像在嬉戏。小狮子面朝天仰卧,用四爪抵住母狮脚掌,还调皮地用嘴叼住母亲的脚趾,十分有趣,寓意子嗣昌盛。两只狮子的头部都微微侧向台阶方向,像在注视来往的人群,守护着身后的太和门。

望着这两只铜狮子,我们不由要问:为什么它们的样子和我们所熟知的狮子差别很大?我们知道,狮子并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甚至在整个亚洲都没有,它们只生活在非洲草原。为什么古人要用自己并不熟悉的动物来看守大门?在故宫,像这样的狮子还有多少,都在哪里?

据史书记载,狮子又名“狡貌”,汉代时作为贡品从西域传入中国。当时像这种进贡来的珍禽异兽都养在帝王宫苑内,平常百姓难以看到。在人们的想象中,狮子具有神灵一般的魔力:狮子和龙、凤、麒麟等一同作为高等的祥瑞来崇拜,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加上佛教对狮子大为推崇,因此狮子也随着佛教扎根于民间。并被视作'百兽之王',可以驱邪渡难。也因为这种崇拜,狮子的艺术形象距离原本的样子越来越远,直到被改造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样子。

据说,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来比较狮子的等级,就是看狮子头上的发卷。皇宫里的各类狮子头上的发卷最多,亲王以下府内的狮子,头上的发卷依次减少。眼前的这头狮子,有45个发卷,呼应皇帝的九五之尊。

有传言说,这一对铜狮的摆放位置很有讲究,轻易不能挪动。多年前有一次,太和门需要维修,但这两座铜狮挡在门前,阻碍了工人搭建脚手架,于是有人提议把它们各向东西移动15米。但就在铜狮移动的当天,虽然没有下雨,太和殿门前的金水河水位却突然上涨, 傍晚时分就涨到与地面平齐。这个事件惊动了文物专家,最后得出了调查结论,为了防止外敌入侵,铜狮所在地设有连接金水河和地下河的机关,挪动狮子就会引起地下水流灌入护城 河。更有一种说法是铜狮的移动惊扰了古代帝王的神物,于是降下灾祸,要水淹紫禁城。于是,不但铜狮被连夜归回原位,而且故宫里所有的铜狮都被栏杆围了起来。因此,游人路过铜狮的时候务必要虔诚参拜,切不可和铜狮合影。

2、断虹桥捂裆狮:网红小狮子

断虹桥捂裆狮是故宫断虹桥上的一座独特石狮雕像,因其一手摸着头,另一只手捂着裤裆的奇特造型而闻名。这座桥位于故宫太和门外,武英殿东面,横跨内金水河,是故宫桥梁的经典之作。

捂裆狮位于断虹桥东侧,从南开始数,它是第四只狮子。它的造型非常独特,一只手(或爪子)摸着头,另一只手(或爪子)则捂着裤裆,表情显得既滑稽又似乎带有某种痛苦。

相传,捂裆狮的造型与道光皇帝的长子奕纬有关。道光皇帝在中年时期,由于其他儿子夭折,只剩下奕纬这一个儿子。然而,奕纬的出生并未给道光带来太多的喜悦,因为他的母亲身份卑微,这使得奕纬在道光心中的地位并不如其他嫡出皇子。在教育奕纬的过程中,道光皇帝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奕纬对学习并不感兴趣,甚至对师长表现出忤逆的态度。有一次,当师傅鼓励奕纬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皇帝时,奕纬却回应说:“如果我成为皇帝,第一个杀的就是你!”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道光皇帝的心,也让他对奕纬的失望和愤怒达到了顶点。

在愤怒和失望的情绪驱使下,道光皇帝做出了冲动的举动。他一脚踢中了奕纬的裆部,这一脚不仅重创了奕纬的身体,更导致了他的不幸去世。

道光皇帝对此深感后悔,每当路过断虹桥看到这只狮子,就会想起自己的儿子,于是命太监用红布把狮子盖上,从此捂裆狮的名声便传开了。

另一种说法是,断虹桥又被称作断魂桥,因为明朝前期恢复了殉葬制度,陪葬的宫女们装进棺材抬出宫时,不能走皇宫内供皇帝或大臣出入的正道,于是断虹桥就成了棺材出宫的必经之路。而捂裆狮的独特造型,也可能与这种悲壮的历史背景有关。

3、太和殿前铜龟、铜鹤、日晷、嘉量

太和殿前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米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赤道式日晷,依照使用地的纬度,使赤道式日晷的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指针始终指向北 极星,正反面各有12 地支,晷盘上的刻度是等分的,每个刻度有8小格,1 个小格代表15分钟。春分到秋分之间,看晷盘正面,顺时针读,秋分到第二年的春分,看晷面背面,逆时针读。

嘉量是中国古代标准量器,是将斛(hú)、斗、升、合(gě)、龠(yuè)五个容器合为一个器物。宫殿前设嘉量,表明度量衡定,天下一统。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为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特别在始建国元年(公元九年),命人依照当时的大学者刘歆的考订,铸造了这件量器。

铜龟和铜鹤共同代表着祝皇祚万岁之意,象征着帝王的长命百岁和江山永葆。龟为长寿的象征,而鹤则被视为一种长寿的仙禽,二者结合寓意“龟鹤千秋”。它们陈设在太和殿前的丹陛上,即月台之上,铜鹤站立于前,铜龟立于其后。铜龟和铜鹤均为青铜制作,造型丰满健硕,栩栩如生。铜鹤的嘴喙分开,作引颈长鸣状;铜龟则趴伏在地,与铜鹤形成鲜明对比。

太和殿前 18座铜鼎,它们与铜龟、铜鹤一同构成了宫殿前的壮观景象。鼎在古代是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在太和殿前陈设铜鼎,进一步彰显了皇权的威严和国家的强盛。

4、太和殿10个屋脊兽

骑着凤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民间有“日晒闵王,走投无路”的说法,说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 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在屋檐的顶端安置这个“仙人骑凤”大概还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含义。

太和殿作为故宫里等级最高的宫殿,其屋顶脊兽的数量和种类都彰显了皇家的至高无上地位。这些脊兽分布在房屋两端的垂脊上,由下至上的顺序依次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也称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

顺口溜:一龙二凤三狮子,天马海马六狎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作用:除了装饰,还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就是我们常说的钉帽。

5、保和殿后面最大丹陛石

保和殿最吸引人的地方,是背后的丹陛石,长 16.57 米,宽 3.07 米,厚 1.70 米,重量超过 200 吨。在这块巨大的御路石上,雕刻着 9 条凌空飞舞的巨龙,它们或升或降,高高地突起在巨石的表面,造型十分生动。巨龙身下是万朵云霞。石雕的下部有 5 座宝山,宝山之川是流畅的水纹。

这么大一块石头,是如何放在这里的呢?

这块最大的丹陛石,开采于北京西南的房山。史书记载了运送它时的情景:数万名劳工在道路两旁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到了寒冬腊月气温足够低时,就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用了28 天的时间,才送到了宫里。此外,还要在苏州烧制专供皇家建筑使用的方砖——金砖,山东临清也要向北京运送贡砖。

6、隆宗门箭头--历史警醒

隆宗门始建于明朝时期,在朱棣迁都北京时所建,后来在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重修,满清入主中原后,再次对隆宗门进行了修缮,我们今天看到的隆宗门,基本上是顺治十二年,即1655年重修后的面貌。

在紫禁城内,隆宗门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是内廷与外朝之间往来的重要通路,门内北侧就是军机处值房所在,门外正西则是清代皇太后所居住的慈宁宫。

另外,隆宗门还是紧靠皇帝住所的一道门,所以如果没有皇帝的宣召,即便是王公大臣,也不能私自进入。

既然把守这么严密,这样的箭头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呢?

在清朝嘉庆年间,河南、山东、北京等地区爆发了天理教起义。在这次起义中,京郊外的一支起义军在宫内几个太监的帮助下,内外联合,最终攻入皇宫。起义军直逼办事核心区域军机处,并进一步攻入到皇帝住所养心殿。双方在宫城中展开了激烈的争斗,对清朝统治造成了严重冲击。在当时的这场与天理教起义军的争斗中,一支箭被射入了隆宗门的匾额上,并一直遗留在那里。关于这支箭的来历,有多个版本。不过已经不重要了。

这支箭头成为了历史的见证,也作为对清朝统治的一次警醒,被嘉庆皇帝下令不得拔出,因此它一直保留至今。

7、乾清门前铜狮子

乾清门前的铜狮子是黄铜鎏金材质,如果说太和门的狮子是威武霸气的,那眼前的这只狮子是十分的憨态可掬,可爱至极。

可以发现这只狮子的耳朵向下耷拉了下来,睫毛很长遮住了眼睛,而且狮子的舌头是高高的向上翘起的。因此代表着不该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该说的不说。因为过了乾清门就是紫禁城的内廷区域了,是众多嫔妃生活区域,而后宫不可干预朝政,于是这个狮子就在这里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数一数这个铜狮子头上有多少个卷?

8、故宫最小宫殿---江山社稷金殿

江山社稷金殿是故宫中最小的宫殿。边长仅约1米,总高约1.4米,面积甚至不到10平方米,但其在故宫中的地位却无与伦比。它位于乾清宫前的东西两侧,分别有两座三层文石台,石台上各有一座通体镏金的微型宫殿,被称作江山社稷金殿。东边的金殿名为江山金殿,西边的金殿名为社稷金殿。江山社稷金殿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顺治十三年(1656年),当时顺治帝下令在乾清宫前安设江山、社稷神位,并派遣官员进行祭祀。在这里,“江山”是指江河和山川,寓意国家政权;“社稷”是指谷神和土地神,寓意国土。这与先秦官书《考工记》所载“左祖右社”的布局理念相关。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列中轴线东西两侧。都是遵循相同的理念。

这两座金殿不仅造型精巧,而且规格极高,其隔扇棂花采用三交六椀样式,是禁城门窗等级最高的规格样式。 虽然小巧,却象征着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表示皇帝时时刻刻都把江山社稷放在心上。其台座更是彰显独特魅力,由三层汉白玉雕镂的台座构成,由上到下,逐层扩大,呈金字塔结构。

9、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正大光明”匾额是清朝顺治皇帝御笔亲书的一块墨拓纸匾,高悬于故宫乾清宫正殿。匾额上的“正大光明”四字,源自宋代朱熹的《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八·答周益公》,意指心怀坦白,言行正派。这四个字不仅体现了清朝统治的正大光明,也寓意着皇位长久稳固需要效法天地、顺应人情。匾额本身是一块墨拓纸匾,除顺治帝的书迹外,其上还有康熙、乾隆二帝的跋文。

“正大光明”匾额背后藏有决定太子命运的“建储匣”。自雍正朝开始,为了缓和皇子之间夺取皇位的明争暗斗,清朝采取了秘密建储的办法。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后。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这一制度确保了皇位继承的平稳过渡,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帝都是按此制度登上宝座的。

在嘉庆朝时,乾清宫曾失火,匾额被烧毁,嘉庆皇帝命人重新摹拓,现今所悬挂的应当是那个时候的。

10、 最美烂尾楼---延禧宫

延禧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长寿宫,后改称延禧宫。延禧宫在明清两代主要作为后宫嫔妃的居所。由于其位置相对偏僻,且经常遭受火灾等不幸,因此往往被分配给位份较低或不受皇帝宠爱的妃嫔居住。例如,在清朝时期,延禧宫曾住过徐常在、恬嫔等位份较低的妃嫔。道光年间发生火灾,仅余宫门。宣统元年,修建西洋式建筑“灵沼轩”,虽然最终因清朝灭亡而未能完成,但这座“烂尾楼”至今仍矗立在延禧宫中,成为了紫禁城古建筑中的一处独特景观。

11、故宫网红下午茶---万福金安

故宫万福金安下午茶是宫内的一处特色茶歇体验,位于坤宁宫东侧的坤宁东院内。下午茶提供多种饮品和甜点,如馥郁红梅妃子饮、铭香福寿、柿柿如意、五福捧寿、秋果粉蝶等,口味丰富,样式精致。是体验宫廷中式茶饮文化的好去处。

12、御花园最美藻井(千秋亭、万春亭)

千秋亭藻井

御花园西路的千秋亭藻井,尽管是晚清时期的重建之作,但仍以其别具一格的魅力,静静屹立在时光的长廊中,宛如一位风姿绰约的佳人,吸引着无数游客的驻足凝视。千秋亭的整体造型独特而雅致,而其中的藻井更是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彰显出非凡的艺术价值。

千秋亭的藻井设计精巧,采用了金丝楠木进行雕刻,彩绘颜色至今依然保存完好。阳光透过藻井下的窗户洒入亭内,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光影效果,特别是在大雪节气前后的下午3点左右,据说会有一束光刚好落在龙头上,如梦似幻,令人叹为观止。

万春亭藻井

与千秋亭藻井遥相呼应的御花园东路万春亭藻井,是货真价实的明代原物。尽管色泽略显陈旧,甚至带着些微的脏旧感,但这却无法掩盖其严谨的做工和精湛的工艺。万春亭藻井的结构设计巧妙,各个部件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稳固而和谐的整体,即便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稳如泰山。

13、阴阳道--神秘传说

故宫的阴阳道是一条充满神秘色彩和传说的通道,位于东筒子夹道,因其特殊的阴阳现象而得名。在特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如明月高挂的夜里,阴阳道的地面会呈现出一阴一阳两个界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关于阴阳道,有很多传说和故事,这里面就不写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毕竟这些故事和传说是蛮玄乎的。

14、故宫九龙壁

故宫九龙壁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故宫后宫东路宁寿宫区皇极门外,是一座背倚宫墙而建的单面琉璃影壁,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烧造,因其壁面上雕刻有九条龙而得名。

九龙壁长29.4米,高3.5米,厚0.45米(也有说法为厚2.06米)。壁上部为黄琉璃瓦庑殿式顶,檐下为仿木结构的椽、檩、斗栱。壁面以云水为底纹,分饰蓝、绿两色,烘托出水天相连的磅礴气势,九条巨龙以高浮雕手法制成,最高部位高出壁面20厘米,形成强烈的立体感。九龙壁上的九条龙被分隔为五个空间,黄色正龙居中,前爪作环抱状,后爪分撅海水,龙身环曲,威风凛然。左右两侧各有蓝白两龙,白为升龙,蓝为降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外侧双龙一黄一紫,动感十足,争夺之势活灵活现,展现了龙的神圣与威严。九龙壁的壁面共用270个塑块,也是九五的倍数,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值得注意的是,九龙壁从东数第三条白龙下腹是用木料雕凿成型后补装上去的,这也是九龙壁的一个独特之处。九龙壁的设计与装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成为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故宫九龙壁与山西大同九龙壁、北京北海公园九龙壁并称为“中国三大九龙壁”。

15、畅音阁大戏楼

故宫畅音阁是清宫内廷的一座大戏楼,位于故宫博物院内养性殿东侧。

畅音阁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并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嘉庆七年(1802年)和光绪十七年(1891年)曾进行过维修。现存建筑为嘉庆年间改建后的规制。畅音阁为三重檐设计,台基高1.2米,通高20.71米,总面积685.94平方米。建筑采用卷棚歇山式顶,覆绿琉璃瓦黄琉璃瓦剪边,一、二层檐覆黄琉璃瓦。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与南边五开间扮戏楼相接,平面呈凸字形。上层檐下悬“畅音阁”匾,中层檐下悬“导和怡泰”匾,下层檐下悬“壶天宣豫”匾。戏楼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分别称为福台、禄台和寿台。寿台面积210平方米,台内不设立柱,采用抹角梁设计。台面后部设有4座楼梯,接平台后可抵达禄台。寿台北、东、西三面明间的两柱上方装饰有鬼脸卷草纹木雕彩绘匾。台面中部设地井,盖板可开合,台下地面四角各有窨井一眼,南边中间有一眼水井,可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

畅音阁大戏楼的藻井设计巧妙,具有多重功能。它采用弯隆式结构,顶部的斗拱等层层盘旋向上,形成螺旋形藻井,俗称“鸡笼顶”。顶中间置有一面大铜镜,四周雕塑着8个龙首和花篮。这种设计不仅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还能在演员表演时形成共鸣,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

16、大禹治水图玉山

故宫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清乾隆时期的宫廷玉器,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宁寿宫的乐寿堂中。

该玉器高达224厘米(不含底座),宽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达5000千克(或说重达5吨),是现存最大的古代玉器之一。其用料产自中国新疆和田密勒塔山,为致密坚硬的青玉,玉上雕成峻岭叠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苍松,洞穴深秘,展现了“夏禹治水”的壮观场景。

大禹治水图玉山的雕琢过程极为复杂和艰辛。玉料开采就用了两年时间,从新疆和田密勒塔山运到北京又耗时三年。乾隆皇帝亲自指定用内府藏宋人《大禹治水图》画轴为稿本,由清宫造办处画出大禹治水纸样,再由画匠在玉料上临画,制成木样后发往扬州雕刻。整个雕刻过程耗时近10年,直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才完成。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有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背面上部则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17、珍妃井

珍妃井是位于北京故宫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的一口井,原为宫中普通水井,后因珍妃被推入井中溺死而得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临行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光绪帝宠妃珍妃召至颐和轩,命太监崔玉贵等人将她推入贞顺门内井中溺死,此井因而得名“珍妃井”。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銮驾回京后,珍妃被追封为贵妃,其家人获准将尸体打捞出来,安厝于西郊田村,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妃园寝。

18、神武门“故宫博物院”匾

神武门作为紫禁城的北门,原名为玄武门,后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而改称神武门。在故宫博物院成立之初,为了昭示国人,神武门被选为故宫博物院的大门,并悬挂上了“故宫博物院”的匾额。

这块匾额最初是由故宫博物院的首位院长李煜瀛亲自书写的。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布成立,当日神武门外搭起了花牌楼,门洞上镶嵌了由李煜瀛书写的“故宫博物院”青石匾额。李煜瀛的书法底蕴深厚,他半跪在地上,用大抓笔洋洋洒洒地书写下这五个大字。

我们在这里缅怀历史,不仅是为了追忆过去,更是为了汲取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这座古老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每一座宫殿、每一块石碑、每一幅壁画,都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回响。

0 阅读:0
谁的情感大放送

谁的情感大放送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