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的好友江江失恋了。
也许是昨天,我并不确定。
我更加不确定的是:这是江江第几次泪水长流地对着我哀悼她失去的“真爱”。
也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作为女性,终于可以明目张胆地去寻找心之所爱!
也许,这也是最糟糕的时代,因为“真爱”易泛滥,所以我劝她:
“或者,你先等一等,别再轻易地上交友软件!”。
她说:“你最知道,我有多缺爱!”
谁不缺爱呢?不止江江,我见过许多的女性,连同当年的我,都会有缺爱的感觉!
但,我们真的缺爱吗?这种感觉从何而来?
那就不得不和大家谈谈,女性极易被带入的一个心理陷阱了。
那些让你缺爱的“爱的教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终其一生,女性受到的教育似乎始终围绕着“追求爱”的主题。
无论是来自周围人的言传身教,还是文艺作品、社交媒体的潜移默化,都在不断地向女性灌输一个观念:
一个女人,只有在“被爱”的状态下,才是最有价值、最值得肯定的存在。
我们并不否认被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确实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幸福。
然而,这种观念中隐藏着一个悖论,或者说是一个关于女性的心理陷阱:
仿佛你只有被爱,甚至是只有被男人爱,才能证明你的价值,而不被爱则意味着你是一个缺爱的人。
这种思想在无形中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束缚。
“她逃出去这原生家庭有什么用,还不是一个没被父母疼爱过的可怜人”;
“她挣那么钱管啥用,不嫁人,没男人爱,一个女人再优秀也是可悲的”;
“女人这辈子啊,一定要自己的娃儿,老了才会有人照顾疼爱,不然晚年太凄凉了”
......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无数句,因“不被xx爱”而否定女性价值的胡言乱语;
也看过无数的迪士尼动画,那些经典的Happyending,都是公主与王子幸福地在一起。
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圆满的结局。
而那些没有得到王子爱慕的女性角色,比如灰姑娘的姐姐们、白雪公主的后妈,她们总是被描绘成心怀恶意、命运悲惨的女性人物。
仿佛她们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出主角的幸福和美好。
所以,玩过家家时,女孩们会因为想当唯一的公主而吵起来。
仿佛其他女性角色,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那么小的我们,从一个又一个故事里被种下深刻的信念:
“一定要当被爱的公主”!
“如果我不被爱,那我就是一个缺爱的坏女人”。
但这种对爱的定义与需求,是谁创造出来的?又是谁评判的?
女人一定要被爱,这是真的吗?
倘若你得不到他人的爱,你就是可耻的!
这种观念仿佛是一种无形的洗脑,深入人心。而且被卷入这场爱的争夺游戏里的我们,竟从未察觉。
我还记得学生时代,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场景:
宿舍下铺的班花又在用一种很不屑一顾又扬扬得意的语气说:
“真是烦死人了,为什么总有人喜欢写这些无聊的东西。”
她的桌子和床铺上,堆满了礼物和情书!
周围的人,都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哇,这么多人争先恐后地来爱她,她好棒。
我从上铺探头看,一堆礼物里的公主玩偶睁着蓝眼睛瞪着我!好像在说:“瞧,你这没有爱的人生”!
暗暗地不免心有凄凄,顾影自怜——好像收不到礼物的我,莫名地比班花矮了一截。
当时被从小灌输“不被爱是可耻的”这种观念的我,未曾察觉的问自己一句:
我真的不如她吗?一个女人的价值,难道是靠有多少男人来爱这一个标准来衡量的吗?
前几年因为好声音而再次翻红的林志炫,在很多年前的单身情歌里唱:
“找不到爱情的我,
总是眼睁睁看它溜走,
世界上幸福的人到处有,
为何不能算我一个”
这歌词仿佛在说:没有爱情,连幸福都遥不可及!
所以,当人们提到单身狗这个名词时,总是充满了对缺爱的无奈和匮乏感。
好像也在暗示我们:追求爱,才是人生的正解。
甚至连离婚这件事,都用来佐证一个女人如果不被“爱”,就是命苦!就是人生都毁了!
小的时候,我经常会听到七大婶八大婆坐在门廊上,兴致勃勃地说起村里哪个女人离婚了,命多苦,有多惨。
而我在离婚调解处做离婚辅导时,也常常会从女性那儿听到:
“他不爱我了,我的人生都毁了!”
但我从来不曾听到一位来离婚咨询的男士说过这样的话!
无论是6岁、16岁、26岁,或者更大的年岁,整个社会似乎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得不到爱的女性,就是悲惨的,就是失败的。
甚至还有那条荒唐的名句在懵懂无知的少女们中传播:男人征服世界,女人征服男人。
女人为什么要征服男人?女人为啥不直接征服世界?
所以,可想而知,整个社会关于对“女性执着于被爱”的教育就是一种规训,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让女性征服除男人以外的世界的禁锢。
他们害怕你不需要这种被爱,他们害怕你发挥自己的天赋,拿起你的武器,去开辟你自己的疆土:
比如武则天,比如花木兰,比如李清照,还比如林徽因……
人人歌颂她们,但即使当今社会,也无人高举旗帜倡导女性要成为她们,更会在她们的“评价”体系里,加上爱情这一因素。
否则,就是“要强的”、“没人爱的”、“凄苦的一生”,一句话否定一个优秀女性的一生。
中女的彷徨:
为了不缺爱而削足适履的去被爱
所以,在这样的规训下,很多女性花了更多的时间,去得到爱,而不是成为她自己。
就像全社会的女人都觉得自己不够瘦一样,全社会的女人都担心自己是缺少爱的那一个。
整个社会催生着关于爱的产业链。减肥、瘦身、医美、服饰、以及证明爱的一些仪式!
就是我们被捆绑追求他人之爱的道路,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好友茜,前阵打电话给我,诉说她的惊吓。
因为她的工作能力强,这次升职领导又准备提她。
而几年前,她升职时还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的能力被看见了。
可这次,她却害怕了:
“文文,许多人劝我要顾着家里,我确实太忙了,家务都是阿姨在做!而且,你知道的,老宋去年要升,公示时让人给举报了!”
老宋是茜的老公,原来职位比她高,现在他们基本平齐了。如果这次她又提了,可就比老公职位都高了。
茜开始害怕,甚至问我,要不要主动拒绝升职。
“我要是做得比我老公好,我们的感情就会出问题!”
这个社会过往给女性的人生脚本里,没有安排权利和物质的方面,仿佛女性只需要在家待着,有一个爱自己的老公,人生就上了保险一样。
而这时候,如果自己的事业有可能让自己威胁到“爱”,那是断然不行的。
有一个被极度污名化的词,估计全国99%的女性都害怕——女强人。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被灌输“如何才能被爱”的观念,柔弱的,可爱的,无力的,好像会让自己可以被爱、被选择、被保护。
当许多中年女性发展得更好以后,她们遇见了一个困难:
她们的才华,能力,好像变成了无可隐藏的那些具有威胁性的特质——太强大,好像不容易被爱。
我身边很多发展得比较好的中年女性,都会有这样的犹豫——事业与爱情不可兼得。
还有一个带着很大的恶意的归罪方式:
一个男性忙于事业而离婚,基本大家都觉得很正常;
但是一位女性因为事业,误了家庭,基本罪大恶极,就会遭到亲友的口诛笔伐。
因为他们害怕你的强大,让他们失去了光辉,所以只能打压你,你不能像太阳一样闪耀整个宇宙,像月亮一样照亮整个黑夜。
你只允许作配,成为满天繁星。
为了让你心甘情愿,他们构造了一个需求:太过闪耀、太过优秀,容易没人爱,而没人爱的女人最可怜。
至此,缺爱的陷阱,才在一个女性身上完成了闭环。
所以,我们女人,一旦感觉自己缺爱,不妨回到我们的内心,真正地向内问自己:
我真的缺爱吗?我真的需要这种爱吗?
我为什么会因为别人的爱而患得患失?
这是我内在真实的需求,还是我被灌输的需求?
只有当你识破这个心理陷阱,你才能真正感受爱,接近爱,成为爱本身。
爱,就在此刻,不在别处
追求客体爱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同时也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向。
但仅仅追求客体爱,被“追求爱”完全捆绑的人生,则是非常可怕。
整个社会,无论是教育体系、社会风俗还是个人价值的评判标准,都倾向于片面地赞美被爱。
这种做法无形中可能会营造出一种人为的“缺爱”现象。
所以,当你如果一直觉得自己缺爱,可能,你只是“被缺爱”了!
可以做以下的自我检视:
1、找出你的环境中一直暗示你缺爱的因素:教育?众从?社会观念?
2、找到属于你的爱和自爱。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有机体生命力。
而我在长达10000小时的咨询经验中也体会到:
如果一个人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到今天,还能对我吐槽Ta有多缺爱,那Ta一定是接受过至少一种爱。
我自己接爱了长达500+小时的个人体验,不瞒大家说,我自己原本是一个死忠的追寻客体爱分子。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的妈妈小时候可能真的非常非常忙,忙到她只能让我吃饱!
我用多少的空椅技术,多少的内在小孩对话,都没办法改变当年的事实。
而我的妈妈,当时,只能提供这样非常非常忽略我的爱。
同时,这个活下来的我,其实可以比我妈妈做得更好。
我在此时此刻,就可以体贴地问问自己:文文,这一刻的你需要我什么样的爱呢?
答案是:想你所想,爱你所爱,爱,从来不缺!
缺爱,不是什么值得拿过来贴在身上的标签。
除非你想因此而索取更多的他者之爱。而与此同时,你也把爱的权力交到了别人手上。
被爱,也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炫耀的存在。
因为它消失流转的那一刻,你的过分在乎,会让你直接碎掉。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从一而终地相信你自己:你就是爱本身。
余生,想怎么爱,就怎么爱!
你可以跟随德芬老师参加她亲自设计制作的《3天亲密关系体验营》课程,如何收获真正的爱,如何真实的去爱别人,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文由罗文娟和张德芬主笔团共同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李小豆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