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向岭南的百越地区扩张。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任嚣去世后,赵佗向南岭各关口的军队下达了据守险要的命令,并趁机除掉了秦朝在南海郡的官员,代之以自己的亲信。秦朝灭亡后,汉高祖三年(前204年),赵佗发兵吞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成立了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夏,刘邦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劝说赵佗归顺汉朝。在陆贾的劝说下,赵佗接受了汉高祖赐予的南越王印绶,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吕后七年(前181年)秋,吕后颁布了禁止与南越交界地区交易铁器和其他物品的禁令。赵佗因此自封为“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长沙国,并在攻占长沙国边境数县后撤军。
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赵佗逝世,享年一百多岁,葬于番禺(今广州)。赵佗去世后,他的后代继续担任南越王,直到前111年南越国被汉朝所灭。从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赵佗作为秦始皇攻打南越的50万大军副帅开始,到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赵佗统治岭南长达81年。
政治措施在政治领域,赵佗在岭南地区实施了郡国并行制度,借鉴了汉朝的体制,将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并推行中央与地方的官僚体系,以确保政治上的有效控制与实际统治。
赵佗在建立南越政权之初,采取了“中国人相辅”的策略,即利用中原人士辅助治理岭南。然而,长期依赖外来力量统治,容易与当地越人首领产生利益冲突,这对南越政权构成了潜在威胁。
赵佗洞察到这一局势后,开始吸纳当地有影响力的越人首领参与南越国的中央政权管理。例如,越人首领吕嘉深得岭南越人信赖,赵佗便任命他为南越王国的丞相,直接参与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吕嘉的兄弟亦被封为将军,其宗族中有超过七十人担任长吏等官职。
此外,南越王室还吸纳了众多其他越人进入军队和政权机构担任官职。诸如归义侯郑严、田甲,驰义侯何遣,赵郎都稽,湘长侯桂林监居翁,瓯骆佐将黄同,嘹侯毕取,揭阳县令史定等,这些人都在《史记》或《汉书》中有记载,担任过南越国的官职。
在越人部落势力强大的地区,赵佗还实行了分封越人首领为王的政策,允许他们“诸雒将主民如故”,例如在交趾地区分封的西于王,便是如此。
在军事领域,赵佗建立了将军、左将军及校尉的制度,并将部队细分为步兵、舟兵和骑兵,从而对号称拥有超过百万兵力的军队实施了有效的指挥与控制。
赵佗是中原地区先进耕作技术、打井灌溉技术以及冶金和纺织技术的传播者和推广者。他与最初南迁的中原官民一道,将中原地区使用耕牛犁田和铁制农具的技术带到了岭南,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耕业的发展。
在经济领域,赵佗推广了铁制农具和耕牛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刀耕火种”和“火耕水耨”耕作方式,大力发展了水稻、水果种植以及畜牧业、渔业、制陶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同时,他还促进了交通运输和商业外贸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赵佗还派遣官兵帮助民众开凿水井,修建水渠灌溉农田,进一步提升了生产力水平。
在边疆开发和文明传播方面,赵佗是引领岭南百越部落从原始社会迅速过渡到文明时代的文化先驱和杰出政治家。
在文化层面,赵佗首先推广了中原汉文字的使用,《粤记》记载:“广东之文始尉佗”,并且出土文物中也发现了大量汉字。百越是一个擅长歌舞的部落,拥有越舞和汉式舞蹈。此外,还有编钟、铜乐器以及各种饰画、壁画等文化遗存。
在南越的治理中,赵佗特别强调通过“诗书教化国俗”,借助中原地区的文化与伦理道德来影响和教育越族人民,教导他们如何照顾老弱、废止群婚制。他还通过行政措施普及中原的汉字,引导越人学习汉字和礼仪,使得“蛮夷地区逐渐文明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岭南地区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赵佗还推行了“和辑百越”的策略,鼓励中原人与岭南人联姻,尊重并保护岭南的习俗,以促进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