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肉含大量激素,易得3种癌?医生:为了健康,3个部位要少吃

韩玄来看趣事 2025-03-31 20:06:3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秋风起,食欲动。热腾腾的一碗鸡汤端上桌,香气扑鼻,似乎能驱散一天的疲惫。

鸡肉历来被认为是“滋补圣品”,在许多家庭的餐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无论是广东的白切鸡,湖南的辣子鸡,还是东北的大盘炖鸡,鸡肉似乎既美味又“健康”。

可近些年来,关于“鸡肉含激素,会致癌”的传言层出不穷,有些人甚至一口鸡都不敢再吃,生怕吃出问题。那么,鸡肉里真的有激素吗?常吃鸡肉真的会得癌症吗?哪些部位又应该少吃?

有些话必须说在前头:不是所有的鸡肉都值得信任,也不是所有的部位都适合入口。正所谓“吃得太精,病从口入”,鸡肉虽好,若吃错了部位,吃多了不该吃的,也可能为疾病埋下隐患。

医学不是道听途说,科学才是最好的“调味料”。

在讨论鸡肉是不是“激素炸弹”之前,得先弄清楚一个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现代养殖的鸡,真的会打激素催生长吗?

这一点,国内外多项权威研究已有定论。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研究,在我国,国家明令禁止在鸡肉养殖中使用生长激素。

一是因为肉鸡的生长周期本就很短,普通肉鸡从孵化到出栏不过40天左右,使用激素的“性价比”和“风险系数”都太高;二是国家监管越来越严,各类药物残留检测标准逐年提高,特别是在出口肉类上,检测标准甚至比欧美都苛刻。

美国农业部(USDA)和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也曾多次发布报告,明确指出: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鸡肉产品中,合法渠道的肉鸡并不含激素。鸡生得快,主要是靠品种改良、饲料优化和环境控制。

换句话说,人家是靠“基因+营养+管理”三管齐下,不是靠“猛药催肥”。

但话说回来,虽然大多数正规渠道的鸡肉并不含激素,但民间土法养殖、黑市走私、甚至某些无良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仍可能使用违禁药物。尤其在一些农村地区或无监管的散养环境中,激素类药品仍有可能被偷偷使用。

2019年,湖南某地就曾查获非法使用“己烯雌酚”的案件,该物质是一种强效雌激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

那么,鸡肉到底跟癌症有没有关系?

答案是:关系不大,但也不是完全无关。

首先,鸡肉本身是一种优质蛋白来源,脂肪低,胆固醇含量也相对较低,比起猪肉、牛肉,更适合控制血脂、减肥、三高人群食用。

但问题出在——某些鸡肉部位,某些烹饪方式,可能会间接增加患癌风险。

1. 鸡皮 —— 油脂藏身之处

老百姓常说:“吃鸡不吃皮,白来一只鸡。

”但从健康角度讲,鸡皮是整个鸡体内脂肪最集中的地方。尤其是经过煎炸、烧烤之后,鸡皮中的脂肪会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杂环胺类化合物(HCA)和多环芳香烃(PAH),这两种物质都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可能致癌物。

研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烧烤鸡翅、脆皮鸡等食物中含量极高,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肠癌、胃癌、乳腺癌的风险。

2. 鸡脖子 —— 淋巴密布的隐患

鸡脖子肉少骨多,但偏偏是很多人吃烧烤最爱点的“硬菜”。

问题是,鸡脖子是淋巴结聚集的部位,而淋巴是鸡体内的重要“排毒系统”,容易积聚药物残留、毒素和细菌。尤其在一些养殖环境差、饲料不规范的情况下,鸡脖子可能成为“毒素集中营”。

虽然烹饪能杀菌,但部分化学残留物却难以彻底分解,长期大量食用,对人体肝脏和肾脏代谢是一种负担。

3. 鸡屁股(鸡后腺)—— 小小部位,大大隐患

坊间俗称“鸡屁眼”,其实是鸡的尾脂腺,主要作用是分泌油脂润羽。这个部位脂肪含量极高,且靠近排泄出口,极易沉积毒素、抗生素残留和各种代谢废物。

早在2002年,台湾“卫生署”就曾提醒公众,鸡尾部脂肪腺可能含有较高的致癌物质和重金属,应尽量避免食用。

烹饪方式同样决定健康命运。

同一只鸡,炖着吃和炸着吃,营养价值天差地别。英国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的研究指出,烹饪温度超过180°C时,肉类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转化为有害物质。

特别是油炸鸡块、炸鸡翅、烧烤鸡皮,在高温油炸下形成的致癌物远高于蒸煮炖煮类菜品。

再说个国际冷知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曾对上万名瑞典中老年人进行长达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长期每周食用超过3次油炸鸡肉的人群,患胰腺癌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出近两倍!

那鸡肉到底还能不能吃?

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吃,但要吃得巧、吃得对。以下是几条具体建议,适用于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的老百姓:

· 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饮食偏甜偏油,建议多采用清蒸、炖汤方式。去皮食用鸡胸肉,尤其适合中老年人和高血脂人群。

· 炖汤时可加入枸杞、淮山、党参等补气食材,增强免疫力又去腻。

· 北方地区(如山东、东北):偏爱红烧、炖煮。建议选用鸡腿肉代替鸡皮鸡翅,减少高油脂摄入。

· 可配合大葱、生姜、山楂一起炖煮,促进消化,减少油腻感。

· 中老年人群:建议每周食用鸡肉不超过3次,每次控制在100克以内,以炖煮为主,忌烧烤炸制,严禁食用鸡脖子和鸡尾腺。

· 青少年与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期,适当摄入鸡胸肉和鸡腿肉有助补充优质蛋白质,但应避免食用加工鸡肉制品如炸鸡块、鸡米花等高盐高脂食品。

·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建议食用经过长时间炖煮的鸡肉汤,去皮去脂,搭配菌菇类、红枣、枸杞,既能补身也不易上火。

有趣的是,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早在公元前就曾提出:“你的食物,就是你的药物。”这句话在鸡肉的选择和食用上,同样适用。

吃得对,鸡肉是补药;吃得错,鸡肉成毒药。

许多老百姓对“致癌”二字极为敏感,但事实上,癌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更多是长期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的共同作用。把鸡肉当成“替罪羊”,既不科学,也容易错失良好的营养来源。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食物的来源、部位的选择和烹饪的方法。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谣言往往跑得比真相快。

与其道听途说,不如回归科学。鸡肉能不能吃,关键不在鸡,而在嘴。

若能管住嘴,迈开腿,定期体检,科学饮食,自然能把“病从口入”的可能降到最低。

资料来源:

1.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肉鸡产业发展与药物使用规范》

2. 世界卫生组织IARC机构:《致癌物清单》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2 阅读:540
韩玄来看趣事

韩玄来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