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晚,总有几个熟悉的面孔会让人倍感期待。
在那些红红火火的节目里,有一个胖乎乎的姑娘总是带着甜甜的笑容,捧腹的台词让人前仰后合,她就是贾玲。
几年过去了,这个“开心果”却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有人感慨,“贾玲不上春晚了,春晚还少点意思”,有人好奇,“她这是怎么了,转行了吗?
”一时间关于贾玲的猜测四起。
事实却是,她选择了别样的“退与进”。
回到故事的起点,贾玲并不是一开始就想从事喜剧表演的人。
小时候的她和每一个普通的孩子一样,对自己的人生有些模糊的期待。
直到母亲偶然的一个建议,她报考了戏剧学院。
原本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演员,站在舞台上出演电影、话剧里的女主角,但机缘巧合,她的母亲误把“戏剧表演”听成了“喜剧表演”。
就这样,稀里糊涂间,贾玲成了相声大专班的学生。
那时候,说相声的女生并不多,这一行也并不轻松。
刚开始,贾玲对这个专业多少有些失落,但很快,她发现自己的天赋所在——她从小自带幽默感,擅长用轻松的方式化解尴尬,也渐渐爱上了舞台上制造笑声的感觉。
冯巩成为了她成长路上最重要的导师,而那句“想死你们啦”似乎也成了冯巩和贾玲这对师徒的共同标签。
她从相声比赛中崭露头角,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最终登上了春晚的舞台。
从综艺宠儿到导演,贾玲的喜剧之路转弯了当年的春晚,贾玲以胖胖的可爱形象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之后,她开始活跃于各种综艺节目,成为固定嘉宾,人气随之不断攀升。
但贾玲并不满足于喜剧舞台和综艺片段,她开始思考,自己的喜剧能够讲述更深的内容吗?
于是,她转向了幕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试图通过电影这种载体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亲情的思考。
电影《你好,李焕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这部电影是她献给已故母亲的一份特殊礼物,一个用镜头讲述的故事。
票房的成功,让她不再只是人们印象中的“搞笑贾玲”,而是一位有故事、有深度的导演。
但从此以后,她不再沉迷于高强度的综艺曝光,而是选择放慢脚步,斟酌下一步路怎么走。
放下公司,踏上全新探索:贾玲对自己的终极期待作为娱乐圈里少有的“毕业即创业”的明星,贾玲创办的大碗娱乐曾经吸引了不少合作伙伴,她也培养了像张小斐等优秀的艺人。
2024年,贾玲选择解散这家自己一手打造的公司,这个决定令很多人吃惊。
在公开采访中她坦言,这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自己早有的考虑。
贾玲希望团队的成员能够有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而不单单依附于她。
说到底,她希望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一味被标签化。
而此时,贾玲对自己的期待也不再局限于公司的框框条条。
她想要挑战新的领域,比如情景喜剧,甚至在某些采访中提到过自己的终极梦想——制作一部献给普通人生活的心灵之作。
这种探索精神,让她从一个综艺明星逐渐转型为一位成熟的内容创作者。
从“小胖妞”到“纸片人”,贾玲的个人蜕变之路虽然贾玲因为胖胖的形象被观众称为“小胖妞”,但她并未因此停下对自己的管理。
在事业逐渐转向幕后之后,她用了一年的时间,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减掉了100斤。
减肥后的贾玲不仅变得自信了,她也更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
她不再迎合外界的期待,而是选择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
她的新作品《转念花开》正在筹备中,这是一个从导演到编剧安排全流程都由她操控的项目。
面对复杂的创作过程,她更希望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慢慢打磨,而不是一味追求票房或观众的噱头。
这种乐观而踏实的态度,既回应了外界对她的期待,也成为她坚持走下去的力量。
回头看贾玲的这一路,她从舞台幽默到担纲导演,再到努力减重、解散公司,这不是一个突破或放弃的简单故事,而是一个选择自己的故事。
贾玲教会我们,有时候退一步是为了看清方向,停一下是为了走得更远。
或许在下一次,她带来的不仅是笑声,而是更多关于人生深处的思考。
我们不妨期待,说不定这个“大姑娘”,还有更多故事没告诉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