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个“饺子导演”账号吸粉带货,火爆背后真假如何分辨?

丹青史笔 2025-02-19 13:21:02

春节档刚刚过去,你会不会也被朋友圈里的《哪吒》海报刷了屏?

如果你是一位动画电影的粉丝,还可能刷到“饺子导演”的帖子,配着他的采访视频和感谢影迷的语句。

可谁又能想到,这些账号中有不少竟然是假的。

更令人咋舌的是,它们不仅打着导演名字吸粉,甚至开始通过挂带货链接赚钱。

这场真假难辨的账号争斗,显然不是一个笑话那么简单。

为何“饺子导演”账号层出不穷?

近年来,电影《哪吒》的火爆,让导演饺子(本名杨宇)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他的经历、作品背后的小故事,以及他一次次耿直、幽默的采访内容都让影迷们欲罢不能。

而正是这样的关注度,给了一些人“灵感”。

目前最大两个短视频平台上,有数十个以“饺子”或类似名称注册的账号——这些账号用的是相似的头像和背景故事,看上去相当“官方”。

很多网友一开始并没有起疑心。

这些账号会发布一些类似的内容,比如导演的采访剪辑、电影的宣传片段,甚至用影迷听起来很像那么回事的语气写着感谢留言。

更聪明的是,有的账号干脆加了一句“非官方账号”在简介里,一边模糊真实身份,一边继续运营。

看似没有恶意,但隐藏在这种现象背后的问题,却非常复杂。

有人利用影迷对导演的支持,开始频繁发布商品链接,把短视频平台变成了购物网站。

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让粉丝留言提意见,甚至承诺送电影票或透露续集拍摄进展,成功吸引了很多真情实意的影迷关注。

只有微博账号是真的,其他平台均为冒用

面对这些真假难辨的账号,片方终于站出来回应。

他们明确表示,饺子导演本人只注册了微博账号,并且已经过实名验证。

而其他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账号,全部都是假冒的。

这一回应让很多人恍然大悟。

原来,即使内容看上去充满“诚意”,也未必是真的。

片方工作人员还提到,他们已经开始关注这些假冒账号的行为,并可能采取进一步措施。

不过,这一现象仍然引发了网友新一轮讨论:短视频时代,分不清真假账号,作为普通人,我们到底该信什么?

对于影迷来说,假冒账号的出现是一次小小的冲击。

其实很多人只是单纯地喜欢导演的作品,希望通过关注他了解更多幕后故事。

但这种简单的想法,有时就会变成机会,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利用。

6万元卖账号,假号吸粉带货成产业链?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假冒账号只是在分享内容,为什么会有人花时间经营?

实际上,不少账号的背后藏着一条小产业链。

曾有网友爆料,其中一个账号通过短时间内吸粉达到13万,最后以6万元的价格卖出。

这种操作其实并不少见。

“做号”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意。

他们通过模仿网络热点人物——比如导演、演员或者其他公众人物,用短时间内容生产来集聚人气,等粉丝基础足够大,就会尝试插入一些带货广告,或者直接变现售卖账号。

电影导演是热点,但并不只有这一类账号存在类似现象。

一些以明星、网红、小众艺术家身份模仿的账号中,也存在相似的问题。

这不仅涉及互联网监管漏洞,还让我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媒体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律师解读:假冒账号或已民事侵权

假冒他人身份,真的只是一个不太光彩的“生意”,没有更多后果吗?

实际上,法律对这种行为是有明确界定的。

法律专家分析指出,这种假冒公众人物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模仿范畴,它触及了民事侵权的领域。

利用他人名字、照片注册账号,甚至用相关内容去营利,这是侵犯他人名誉和肖像权的表现之一。

如果再进一步涉及到虚假宣传、诈骗等内容,还可能触及刑法。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多点警惕,少点盲信,既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互联网高度融合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容易被虚假信息所干扰。

更重要的是,公众人物的合法权益如何保护,假冒他人账号的行为是否需要更严格的监管,都依然是值得社会思考的问题。

结尾:我们能从这件事学到什么?

这场真假账号的闹剧,不仅让我们看到了短视频平台的热闹风景,也提醒我们要多一些对信息的警惕意识。

在数字时代,获取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但同样,辨别信息的真假也比以往更难。

或许,这件事还教会我们另一课:喜欢一个人,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去关注那些真假难辨的账号,它们并没有办法让我们更接近作品的本质。

真正了解作品或人本身的唯一方法,是去倾听他们公开的声音,去关注那些透明、真实、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内容。

所以,下次再看到那些让你感到“似乎是真”的内容,不妨多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

对于这个问题,思考和求证才是我们最好的保护伞。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