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教育是从心开始,是心与心的交流,而非暴力训斥

轩轩与世界 2024-10-16 03:50:11

知乎上有条评论,看了让人揪心:在小区业主群里,有家长宣布八点钟要打孩子,并提前告知邻居可能会吵到大家,请见谅。

令人意外的是,竟有邻居回复:“没事,我也八点打。”这看似轻松诙谐的对话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多么扭曲和无奈的家庭关系。

诗人纪伯伦有句话说得好:“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父母的某一个附属品。

《你不必是一朵花》(电子书:《我的外婆从不内耗》)里也写道:“父母不是国王,孩子不是你的奴隶。”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思想。这道理,很多人都懂。

可现实中,父母却常以“为你好”之名,行暴力教育之实,其危害远超打骂本身。

一、不讲道理的父母最可怕

在许多家庭中,父母常盲目奉行“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训,认为孩子必须听父母的,坚信“不打不成器”。然而,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对吗?

《你不必是一朵花》作者的外婆就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悲剧。在姨婆家小住时,外婆听到邻居家传来孩子被打得惨叫连连,立刻前去劝阻,但邻居却越打越凶。据说,这家一直这么打孩子,有时打得孩子都差点背过气去。

外婆找居委会反映情况,却得到敷衍回应。最终,邻居一家和姨婆家断了来往,连作者的妈妈也怪外婆多管闲事。

后来,外婆住到了作者家。作者的同学R,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成了另一个悲剧的主角。R的母亲已去世,他和父亲住在一起。

一天下午,作者和外婆听到楼下传来嘈杂声,跑过去一看,只见R被父亲拖着,背对着人群,双手抓着大门,无助地尖叫。他的父亲一边抽打他的后背,一边辱骂:“你考这么差,对得起你妈吗?还画画!”地上满是R的漫画书和画稿,还有被撕碎的成绩单。

外婆冲上前阻止,结果被R父亲的棍棒打成了骨折。而R也趁机跑出家门,从此失踪。外婆愤怒地说:“有些家长把家当成自己的王国,自己是唯一的皇帝,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需要。”

R的失踪,是对家庭和社会的深刻警示。他原本有着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却因为父亲的不理解和暴力教育而被迫放弃。这不仅仅是撕毁了几本书和画稿,更是撕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和希望。

正如知名的心理学家郑奇峰所说:“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孩子原本是最信任父母的,因为孩子需要生存,他依附于父母。他天生会信任父母、爱父母。但是,他万万没想到伤害他的人,竟然是父母。特别是不讲道理的父母,他们让孩子感到深深的恐惧与无助,这样的父母最可怕。

二、最残忍的教育是让孩子怕你

我以前看到过一则新闻,真的让人心痛:一个26岁的年轻人,长期遭受肺炎的困扰,却始终无法根治。

其实,他原本就知道自己肺炎的根源——6岁时,他不小心将一个哨子吞入肚中。但因为,他的父母非常强势粗暴,动不动就打他骂他,不问缘由就批评他,还不允许他有任何异议。因此,他为了免受父母的责罚而选择沉默,将这个秘密深埋心底。

直到20年后,他的病情恶化成重度肺炎,医生在支气管中发现那个哨子,这段尘封的秘密才得以揭露。

这件事,不仅造成了这个孩子身体上的伤害,也给他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创伤。父母一味的打骂与控制,剥夺孩子的话语权,让孩子在恐惧中失去了自我。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变得自卑、怯懦,缺乏自信与勇气。

就像那位年轻人一样,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更不敢与父母沟通。长期下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孩子害怕、想要逃离这样的家庭环境。他们变得无话可谈,甚至害怕想要远离父母。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指出:“最残忍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怕你,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被父母欺负,那他一定会被全世界欺负。”

真正的教育,应当是给予孩子希望与温暖,而非无尽的打压与控制。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避风港,而非恐惧的源泉。

三、这样的父母本身是低能量

在当今社会,尽管教育理念不断进步,但低能量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你不必是一朵花》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剖析,揭示了其中的缘由。

低能量父母在面对孩子需求时,常因知识储备不足而陷入困境,只能依赖传统甚至错误的观念教育孩子,这种做法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剧家庭内部矛盾,使孩子感到更加困惑和无助。

同时,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使许多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也忽视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建设。

就像《你不必是一朵花》中说的,”不要期待一个没见过西瓜的人告诉你如何种出好西瓜,那对对方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他们本身得到的幸福就很少,根本无从知晓幸福是什么,因此只会把疲惫和焦虑转嫁给孩子,甚至将自身压力完全释放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不应有的沉重负担,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美国的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在他的一项研究中指出,体罚会阻碍孩子的心智发展。他的儿童智力测试研究证明,未经历体罚的儿童智商平均高出经常挨打儿童5分。这种不对等的关系模式,让孩子无法获得应有的关爱与支持,反而承受负面情绪与压力,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伤害。

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曾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教育方式正好体现了爱的深度与智慧。

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警惕自己的言行,别让嘴巴成为刺向孩子的刀,别让拳头落在孩子身上,更别亲手释放孩子内心的恶魔。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育儿知识和情绪管理能力,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智慧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写在最后

正如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所言:“孩子问题的根源,在于父母;家庭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首要因素是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高素质。”

真正的好教育是从心开始,是心与心的交流,而非暴力训斥。面对低能量父母和潜在暴力环境,孩子需学会自我保护,主动探索成长之道;父母则需学习科学育儿知识,加强情绪管理,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0 阅读:4

轩轩与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