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撕裂的不只是缅甸大地:一场天灾如何照见国家治理的裂缝车灯扫过曼德勒与实皆省交界的山路,碎石在车轮下爆裂的声响,混杂着悬崖底部伊洛瓦底江的咆哮。
总台记者林曦的镜头里,塌方的路面像被巨兽啃噬过的残骸,而载着救灾物资的卡车仍在深渊边缘摇晃前行——“封闭道路?那等于掐断最后一条生命线。”这场7.2级地震在缅甸划开的,不仅是地理裂痕,更撕开了这个东南亚国家深藏的政治疮疤。当桥梁坍塌成为隐喻阿瓦大桥断裂的六个桥面沉入江心,像极了这个国家的命运缩影。这座殖民时代建造、军政府时期改建为铁路专用的钢铁骨架,曾在2021年政变后沦为军方运输武器的通道。而今,它的坍塌意外避免了火车坠江的惨剧,却切断了实皆省与外界70%的陆路物资输送。耐人寻味的是,缅甸基建投入常年不足GDP的2%(世界银行2022年数据),而军费开支占比高达14%。当记者追问“为何不提前加固桥梁”时,当地官员的沉默比地震更震耳欲聋。
救援困局里的权力真空实皆市80%的废墟中,穿袈裟的僧侣用木棍撬开水泥板,民间志愿者用竹篓运送伤员——这些画面刺痛国际社会的神经。与2023年土耳其地震时134国救援队驰援的盛况不同,缅甸至今未收到联合国直接援助。军政府与反政府武装在灾区的拉锯,让红十字会的物资车队三度遭袭。一位匿名的东盟外交官透露:“我们连灾区死亡人数都无法核实,双方都在用伤亡数字当政治筹码。”这种撕裂,让人想起叙利亚内战时的阿勒颇:2016年地震后,反对派控制区的救援物资被政府军定性为“恐怖分子补给”。灾难以外,结构性坍塌早已开始
在缅甸从事防灾研究十五年的日本学者佐藤健一,翻出一组对比数据:邻国泰国用于抗震加固的公共建筑占比达38%,而缅甸不到6%。更致命的是,缅甸自2021年政变后流失了超过90%的专业防灾官员。当记者林曦拍下消防局废墟里半掩的德国进口救援设备时,评论区有缅甸网民留言:“这些设备三年前就因零件断供成了摆设。”天灾往往精准打击系统脆弱点——2015年尼泊尔地震暴露君主制瓦解后的治理涣散,2023年摩洛哥地震揭穿旅游经济下的民生欠账,而缅甸的瓦砾堆里,躺着军政府与地方势力二十年缠斗的恶果。国际救援为何总是迟到?中国医疗队成为极少数进入实皆省的外援力量,这被西方媒体描述为“地缘政治渗透”。但翻开地图会发现,中缅油气管道恰好途经震区——能源动脉的安危,让北京比任何人更迫切希望灾区稳定。这种现实主义的救援逻辑,与欧盟“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分配援助”的立场形成微妙对冲。当意识形态绊住救灾脚步,缅甸灾民在社交媒体发起的#StopPlayingPoliticsWithOurLives(停止用我们的生命玩政治)话题下,贴出的不仅是残破家园的照片,更是过期十年的日本捐赠帐篷、生锈的韩国制净水器。
地震总会过去,但缅甸的裂缝如何弥合?当全球网民为土耳其地震捐款、为日本海啸祈福时,为何缅甸的灾难总沦为政治博弈的注脚?或许真正需要重建的,不是坍塌的阿瓦大桥,而是那个让国际社会选择性共情的规则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