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冠小组赛的一场关键战中,山东泰山队的主教练崔康熙面色凝重地站在场边,不时低头看着手中的记录本,而另一边的上海申花和上海海港则接连吃到败仗。
这样的场景让人想起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今的中超三队,在亚冠赛场上的竞争力到底还剩多少?
尤其是风光一时的上海“双雄”,本赛季的表现让人不禁感到些许唏嘘。
先说山东泰山队吧。
尽管目前在小组赛积分榜中排名第七,有望晋级下一轮,但必须承认,形势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稳妥。
后续赛程可能还会面对日韩强队,而在过去几场比赛中,泰山虽然拿下了几场关键分,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体能储备不足、后防偶尔出现的走神情况。
相比之下,山东球迷更愿意关注球队在国内联赛中的表现。
毕竟亚冠淘汰赛的压力更大,一旦落入日韩强队手中,过关的概率将大打折扣。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这正是山东队需要的一次证明自己实力的机会。
近年来,泰山队在亚外比赛中展现了一定的硬实力,尤其是在对阵澳洲和菲律宾球队时,打出了几场颇具亮点的比赛。
但问题在于,泰山能否在关键战中一鼓作气,这将是决定他们在亚冠赛场能否更进一步的关键。
相比山东泰山,上海申花和上海海港的处境显然更加尴尬。
作为中超近年来的顶流球队,上海双雄在联赛中一直成绩斐然,但亚冠的表现却有些差强人意。
尤其是上海海港,本赛季的状态可以说是“大开大合”,强队没打过、弱队也没稳住,这种发挥让球迷几乎丧失了对他们亚冠晋级的期待。
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人员问题。
在过去一年,海港的几名核心外援如奥斯卡、巴尔加斯先后离队,而武磊和蒋光太的伤病更是对球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没有了这些实力派球星,海港的中前场失去了组织能力,后场的防守也开始漏洞百出。
有球迷调侃:“上港的比赛现在看起来都像是在熬时间。”
至于申花,他们也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本赛季的亚冠小组赛中,申花一度展现出了很高的上限——比如与日韩球队的对抗中敢打敢拼。
可惜,他们的下限也令人抓狂,居然将东区倒数第一和第二的分数双手“奉上”。
外界对申花的评价往往带着复杂的情绪:既佩服他们的顽强,也不满他们在关键场合掉链子。
不可否认,外援的流失和伤病几乎是压垮这两支球队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上海海港为例,在全盛时期,他们的外援配置堪称豪华,奥斯卡的中场调度、巴尔加斯的突破能力都无可挑剔。
但随着这些外援的离开,海港的中场失去了以往的活力,边路突击和传中都威胁大减。
有数据显示,赛季初海港的控球率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进球数更是直线下滑。
这样的变化,直接导致球队在亚冠赛场上越来越“疲软”。
而上海申花的问题则是稳定性不足。
申花的外援虽然人数不多,但如果都保持健康,至少还能保证球队的基本竞争力。
目前申花队的外援状态并不理想,不少人受伤病困扰,出场时间严重受限。
再加上部分国内球员状态起伏较大,球队的战术打法经常被打断,最终导致比赛结果难以掌控。
如果说上海双雄和山东泰山的失利只是体现了自身的短板,那来自泰国的武里南和马来西亚的柔佛则让人见识到了东南亚足球的强势崛起。
以往,在中超球迷的印象中,这些球队不过是小组赛里的“送分童子”。
但现在不一样了,武里南和柔佛凭借外援和本土球员的高效结合,不仅踢出了立足防守的稳健风格,还有着对抗日韩球队的坚韧精神。
新兴力量的崛起,恐怕是中超球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面对的一大课题。
武里南的成功不仅让我们看到东南亚足球的潜力,同时也发出了一个警示:没有了强援做支撑,单靠国内球员组成的队伍,想要在亚冠争得话语权会愈发困难。
结尾部分:
足球场上,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
从某种角度看,中超三支球队在亚冠的表现不过是中国足球现状的一个缩影。
如今,外援的流失和资金的约束让中国球队在亚洲赛场上的竞争力大幅下降。
日韩球队的实力依然稳固,而东南亚的快速崛起更是让中超倍感压力。
或许,这正是给中国足球思考和调整的一个契机。
与其执念于过去的辉煌,不如重新审视我们顶级俱乐部的人才培养、战术打法与整体规划。
足球,不只是一场场比赛的结果,更是一种对未来的耐心耕耘。
对于球迷来说,亚冠或许只是一个节点,而我们的关注,应当留给那些坚持拼搏、不断寻找突破口的球队。
或许在未来某一天,泰山、申花、上港能再度成为中超力量在亚冠赛场的代名词。
Gary
翻不了身,面对日本全主力没赢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