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建“未来学校”,2027年启用

嬿静是遥夜 2025-03-27 17:59:33

5个亿,建一栋楼,还是学校的楼。听到这个数字,第一反应是什么?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还是感叹一句,珠海的学生真幸福?的确,根据新闻,这栋未来教育大楼,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田家炳楼),预计2027年就能竣工,到时候能容纳2000多名师生。智能教室、VR实验室、数字图书馆…听着就挺科幻的。可等等,5个亿,真的只是为了让学生上个更好的学吗?当然,明面上看,这是好事。珠海想打造教育高地,北师大也想在大湾区占个坑。建个高大上的楼,引进点优质资源,这逻辑没毛病。而且,这栋楼还肩负着培养“卓越教师”的重任,未来老师的水平高了,受益的还是学生。

但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教育投入加大”时,是否忽略了这背后更深层次的考量?要知道,现在教育界流行一个词,叫“未来学校”。听起来很潮,但说白了,就是把各种高科技往学校里堆。智能黑板、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仿佛有了这些,就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可问题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硬件设施的堆砌,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启发?别忘了,当年西南联大,茅草屋里也出了大师。有人可能会说,时代变了,教育方式也要与时俱进。这话没错,但科技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只是为了用科技而科技,那就本末倒置了。再说了,5个亿,可不是个小数目。这笔钱,如果用来改善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或者提高教师的待遇,是不是能惠及更多人?当然,这并不是说珠海不该建这栋楼。只是想提醒一下,教育的公平,比教育的“未来感”更重要。而且,这栋楼叫“田家炳楼”。田家炳先生是谁?

那是香港著名的慈善家,一生捐资助学,不求回报。用他的名字命名这栋楼,本意是好的,但如果这栋楼只是个面子工程,那就有点讽刺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栋楼的建设,也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重科研,轻教学。现在大学的评估体系,越来越看重科研成果。老师们忙着发论文、跑项目,哪有时间好好备课、关心学生?这栋楼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跨学科研究中心赫然在列,但关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的,却显得有些单薄。这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学越来越像科研机构,而教育的功能却在弱化。

这对于学生的成长,真的好吗?更进一步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培养出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螺丝钉”,还是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这个问题,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至少,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要让教育变成一种批量生产的流水线。回到最初的问题,5个亿建一栋“未来学校”,珠海学生是不是真的有福了?也许吧。但更重要的是,这5个亿,能不能真正提升珠海的教育水平,能不能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其期待一栋高楼大厦,不如期待教育理念的变革。毕竟,教育的未来,不在于科技,而在于人。

0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