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防,2025年第一刀:高盛的阴谋来了!​

牛头湖人世界 2025-03-05 15:26:43

上周五收盘前,A股融资余额刚创下1.9万亿的十年新高,周一开盘却见人形机器人板块集体跳水。千亿市值蒸发背后,"高盛证券"的身影若隐若现。

这个场景让人想起2023年7月,工行、建行单日暴跌3%的惨烈时刻。当时高盛发布《测试不可能三角》报告,直指国有银行地方债风险,吓得散户争相抛售。如今熟悉的配方再现,只不过猎物换成了中国科技新贵——人形机器人产业。

华尔街的"双簧戏"

高盛大宗交易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份唱空报告发布前,交易员必须提前三小时收到风控通知。2月27日深夜,当分析师Jacqueline Du团队将《人形机器人技术拐点仍不明朗》的结论敲进电脑时,香港中环的交易终端已挂满空单。

次日开盘,宇树科技合作伙伴中大力德、鸣志电器直接跌停。散户们盯着手机屏幕发懵:"昨天还说机器人要进千家万户,今天怎么变成'五年内难实用'?"

这可不是高盛第一次玩"左手报告、右手做空"的把戏。二十年前中航油折戟原油期货市场,高盛交易员杰瑞一边给陈久霖推荐看涨期权,一边在对手盘疯狂加仓。等5.5亿美元灰飞烟灭,三井住友的催债函比法院传票来得还快。

科技战场的"暗度陈仓"

2025年本是中国科技扬眉吐气的年份。DeepSeek的通用人工智能通过图灵测试,宇树科技的H1机器人能后空翻三周半。工信部刚宣布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落地雄安,高盛却在调研报告里泼冷水:"19个自由度的机器手,连螺丝都拧不紧。"

仔细翻看这份87页的"技术分析",80%篇幅在讲宇树科技机器狗业务。那些巡逻变电站、排查核泄漏的四足机械,被刻意模糊成人形机器人的现状。当读者翻到第63页才发现,高盛预测的7.6万台年出货量,竟包含扫地机器人和工业机械臂。

这种春秋笔法在华尔街有个专业术语——预期管理。就像2023年唱空银行业的报告,故意混淆"地方债相关资产"与"不良资产"的概念。等恐慌盘涌出,交易部反手平仓空单,转手抄底带血筹码。

跨境监管的"三不管地带"

上海陆家嘴的高盛中国总部,研究部与交易部隔着38层防弹玻璃。但在开曼群岛注册的GS Special Trading Ltd,分析师和交易员共用水烟室。这种"物理隔离+资本联通"的架构,让深圳证监局查了三个月,最后只能认定"未发现直接关联证据"。

更绝的是信息投放节奏。2月20日先抛《核心供应链》报告唱多,等产业链股票冲高,28日再发看空研报。配合做空工具T+0的优势,外资能在同一交易日内完成"拉高出货+砸盘吸筹"的完美闭环。

深交所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板块融券余额在报告发布当日激增200%。某私募基金经理苦笑:"我们早上刚加仓,下午就接到券商通知——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专利被重新评估。"

产业崛起的"压力测试"

面对外资狙击,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央视镜头前反而更淡定:"年底前AI机器人会有量级突破,工业场景应用后年就能铺开。"这种底气来自实测数据——H1机器人每天自主训练时长达到23.5小时,是人类技工的47倍。

工信部装备司的专家算过笔账:高盛预测的2032年50万台出货量,还不及中国新能源汽车半年产量。但资本市场总容易被短期波动迷惑,就像2015年错失互联网+,2018年恐慌性抛售芯片股。

写在最后

交易所门口,有人始终不明白:"这些穿西装的洋和尚,念经能把股票念跌了?"他不知道,此刻纽约华尔街200号的高盛大厦里,交易员正盯着中国科技股的K线图,筹划下一轮"多空双杀"。

0 阅读:1
牛头湖人世界

牛头湖人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