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先生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讲)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2024-03-22 10:58:34

一、书法批评与书法批评史的研究领域与深度

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艺术,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传达思想而存在的,它的原始功能无疑是实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书写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一价值自汉朝起就受到了大量文献的关注和探讨。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活动被称为“书”,那些既规范又富有审美价值的作品被称为“法书”。而现今,我们更习惯将历史上的汉字书写活动及其优秀成果统称为“书法”,并在西方艺术观念的影响下,赋予其“艺术”之名。无疑,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国人深厚的才思,与其他艺术门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么,书法的意义何在?或者说,书法艺术具有哪些引人入胜的审美属性?这些答案,大多源自古人对书迹的深入品鉴。这些品鉴不仅是对美的追求,更是对艺术的理解与探索。它们汇聚成一门深邃的理论,为后人的创造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可以说,书法的意义是在历代书家的创造与鉴赏中逐渐积累并传承下来的。对这些思考的成果进行深入的解读,是我们今天发展书法艺术的基础,也是“温故知新”的重要过程。

书法批评,是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概念。狭义上,它关注的是对汉字书写的具体要求以及对书写结果的评价,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以及美的定义、美的来源和美的表现形式等。而广义上,书法批评则涵盖了书法艺术的地位与功能、内涵与性质、审美范畴、判断标准等多个方面。

虽然“批评”这个词在近现代才被广泛使用,但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概念,那就是“品评”。元朝刘有定在《衍极注》中对“品评”进行了解释,他认为:“品之与评同而实异,评以讨论其得失,品则考定其高下。”虽然前人的著述中未必有如此清晰的划分,但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品评”作为批评的一种形式,主要关注的是具体书家和作品的优劣得失。相比之下,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理论则更为广泛和深入,它不仅涵盖了古代“品评”所涉及的内容,还从多个角度对书法艺术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研究范围上,我们将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书家和作品,而是将“书法批评”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探讨其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书法理论与批评史:解读古人艺术美的历程

当我们提及“书法理论”时,必须与其内部的细分领域——“书法批评”作出明确的区分。书法理论,这一宏大的体系,不仅涵盖了对于书法技巧、创作等实践层面的知识,还延伸到了批评的领域。因此,当我们追溯“书法理论史”的脉络时,我们会发现它不仅仅包含了批评的内容,更是一部书写实践理论的历史长卷。而与之相对的“书法批评史”,则无需过多地触及那些历史上的具体创作技巧与方法。

我们的研究焦点,始终锁定在那些历史上形成文字记载的独到见解之上。然而,某些时期或书法家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特定风格或倾向性,并非我们探究的重点。因为这些所谓的风格和倾向性,很多时候只是我们作为后世观察者,隔着悠长的时光所赋予的主观印象。例如,汉朝的简牍书迹,虽然在我们看来充满了古拙之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的书写者是在有意识地追求这种古拙。对于他们而言,这些作品可能并不完美,而古拙的感觉,只是我们作为现代人回望历史时的一种感受。因此,这些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更多的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古人思想的窗口,而真正的批评史,则需要从古人的言语中寻找线索。

在探讨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时,我们还需对汉字理论与书法理论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的剖析。书法,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与汉字理论之间自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汉字作为一种文字,与世界上的其他民族文字一样,其核心功能是记录语言。因此,关于汉字的渊源、构成原理等问题的理论,更多地是关注汉字的实用功能,而非艺术价值。虽然历史上的文字理论与书法艺术有着一定的关联,但在探讨过程中,会审慎地区分这两者,确保不偏离书法批评史的核心议题。

综上所述,书法批评史研究的核心目标,在于解读前人如何阐释书法艺术美的历程。因此,对于书法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作出了上述的界定。希望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人的艺术观念,感受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用书法这一独特的形式,诠释和记录自己的时代与情感。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

0 阅读:21

书画艺术档案谈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