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6 日,一个沉痛的消息传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这位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奉献一生的国之脊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 99 岁。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设计师 —— 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全部告别了这个世界,他们的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但他们铸就的 “镇国重器” 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回溯到 1958 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工程正式启动。那时的中国,在核潜艇技术领域近乎一片空白,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一切都要从零开始。然而,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四位总师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黄旭华,这位被誉为 “核潜艇之父” 的老人,在接到密令后,便隐姓埋名长达 30 年之久。家人只知道他在北京的 “信箱单位” 工作,却不知他投身于一项关乎国家安危的伟大事业。为解决水下机动性难题,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独创 “水滴型” 艇体设计,甚至用算盘计算上万数据。在他的主导下,我国采用 “三步走” 战略,成功避开西方技术封锁,一步步走向核潜艇自主研发的道路。1988 年,62 岁的黄旭华亲随潜艇深潜 300 米,成为世界首位参与极限深潜的总设计师。试验前,他含泪写下遗书 “若回不来,不必打捞”,其无畏生死、一心报国的精神,令人动容。
彭士禄,作为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他的童年饱经磨难,辗转 20 多个家庭,吃 “百家饭” 长大。留苏归国后,他投身于核潜艇核动力研发这一空白领域。在四川夹江的 “葫芦沟”,条件艰苦,他带领团队因地制宜,用木模代替金属模,成功造出陆上模拟堆。他力排众议,坚持先建陆上堆再装艇的方案,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开创的 “一回路系统” 设计,让中国核潜艇续航力远超美苏首艇。在模拟堆满功率运行实验中,他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岗位,最终因过度劳累昏倒,醒来第一句话仍是询问数据是否正常。
赵仁恺,这位清华学霸,承担起核反应堆安全设计的重任。他深知自己的工作关乎千万战士的生命,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建立 “冗余安全体系”,设置四重保护屏障,确保核潜艇 60 年零事故;发明 “堆芯自平衡调节法”,使反应堆在极端海况下也能自动保持稳定;编写的《潜艇核动力装置设计准则》,至今仍是行业的重要参考。为验证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可靠性,他连续 72 小时坚守岗位,记录 3000 多组关键数据,最终右眼因过度疲劳和强光刺激而永久性损伤。
黄纬禄,留学英国归来的导弹专家,他深知 “核潜艇没有导弹,如同枪没有子弹”。在戈壁滩,他带领团队打响 “巨浪 - 1 号” 攻坚战。面对核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诸多难题,他大胆创新,独创 “水下冷发射” 技术,解决导弹出水姿态控制难题。1982 年 10 月,中国潜射导弹首次水下发射成功,射程覆盖西太平洋,他建立的 “系统耦合理论”,让导弹与潜艇协同误差小于 0.1 度,为中国核潜艇的实战化立下汗马功劳 。
1970 年 12 月 26 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6 万个零部件及系统全部实现自主研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这一成就,凝聚着四位总师的心血与智慧,是他们用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此后,中国核潜艇事业不断发展,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如今的稳步前行,每一步都离不开他们奠定的坚实基础。
如今,他们虽已离去,但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新一代科研人员在他们的感召下,继续投身于国防科技事业,在核反应堆智能化、新型核潜艇研发等领域不断探索。他们留下的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 的精神,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四位总师的名字: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他们是国之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