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仅仅隔了一天,苏联就向中国发出正式通知,表示愿意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一来,苏联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政府的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迅速与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特别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中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路线等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导致两国关系逐步恶化,最终走向对立。这一时期的外交转变,对我国后来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苏两国关系破裂后,中央迅速做出决定,要求各军种的苏联翻译人员调整岗位或转行。然而,时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对此持不同意见,甚至因此与毛主席发生了正面冲突。
【刘亚楼顶撞毛主席】
刘亚楼直接表态,即便中央有明确指示,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他强调,任何苏联翻译人员的调动都必须经过空军党委的同意。目前在职的翻译人员,一律不得转行或退役。对于那些暂时没有具体任务的,可以先调回,等待空军党委的统一安排和部署。
刘亚楼的行为迅速在军队内部引发了巨大争议,部分人直接将此事上报给了毛泽东。
毛主席当时非常不满,没有多言,立刻让人把刘亚楼叫到中南海。刘亚楼赶到时,还不清楚发生了什么。毛主席一见到他,立即严肃地质问:“刘亚楼,中央的命令,你们空军为什么不执行?你这是要和中央对着干吗?”
刘亚楼此时才明白毛主席召见他的用意,他心中已有定见,便从容不迫地回应道:“主席,关于中央的指示,我认为空军方面恐怕难以执行。”
刘亚楼的直言不讳让毛主席愈发不悦,但他并未因此退缩,而是坚持己见:“作为空军司令,我深知这些翻译人员的价值。我认为,我们空军中的苏联翻译人员绝对不能随意更换岗位或调离。”
毛泽东提到:“目前我们与苏联的关系你也了解,这些翻译人员经常和苏联方面打交道,难道你不担心会有什么隐患吗?”
刘亚楼表示:“主席,我的立场是基于科学依据,我坚持的是科学原则。”
毛泽东听完后神情严肃,略带讽刺地说道:“没错,刘亚楼,你是懂科学的,毕竟你是国防科委的副主任。”
这次谈话后,刘亚楼与毛主席的交流并不愉快,双方意见不合。回到住处,刘亚楼内心十分纠结,他反复思考自己的言行,意识到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不该与毛主席发生争执。这种自责的情绪让他感到十分不安。
毛主席心里一直不太痛快,尽管刘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的职务,但他还是连续好几个月对刘亚楼置之不理。
刘亚楼实在等不及了,直接去找周恩来和罗荣桓这些老领导,想让他们在毛主席面前替自己美言几句,争取支持。
毛主席此时已消了气,平静地表示:“既然刘亚楼喜欢做决定,那今后空军的事务就交给他全权负责吧。”
毛泽东的这句话,实际上体现了对刘亚楼的高度信赖。
【坚持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员】
刘亚楼在中央苏区崭露头角,成为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林彪的重要副手。当时,其他野战军的官方文件通常仅由司令员和政委联合签署,或者由主要军事领导人署名,例如第二野战军的刘伯承和邓小平,以及第三野战军的陈毅和粟裕。
在林彪领导的第四野战军中,刘亚楼作为参谋长被纳入核心领导层,与林彪、罗荣桓并称为“林罗刘”。这一称呼充分体现了刘亚楼在四野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1949年4月,刘亚楼作为四野十四兵团司令员,原本正带领部队向南方进发,突然接到中央的指令,要求他留在北京。
不久后,中央高层着手筹划建立空军部队。当时有两位元帅表现出极大热情,主动请缨担任空军司令一职。然而,毛泽东主席经过慎重考虑,最终否决了这一提议。
毛主席认为刘亚楼是最合适的人选,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刘亚楼对党非常忠诚,个人能力也很强。其次,他曾在苏联学习,对苏联的情况非常了解。当时新中国正在组建空军,苏联的援助至关重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毛主席提议让刘亚楼担任新中国空军司令员。
林彪对刘亚楼的离开感到非常不舍,他特意向中央军委发了一份电报,表达了刘亚楼不在前线会带来指挥上的困难。林彪在电报中提到,如果刘亚楼留在中央不来前线,前线的指挥工作将会非常棘手。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溃败已成事实,南京、上海等重要城市相继解放,第四野战军实力雄厚,表面上看不出任何难题。然而,林彪的这些言辞实际上是为了留住刘亚楼,不愿他离开自己。毛主席对此心知肚明,但并未多言。
当刘亚楼得知毛泽东主席的建议时,他内心其实并不愿意接受。
刘亚楼向毛主席坦言,自己不适合乘坐飞机,甚至会出现晕机症状,因此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空军司令员一职。然而,毛主席对此不以为然,笑着回应道:“空军司令员晕飞机,这正是我的用人原则。”
刘亚楼别无选择,只好应允。
刘亚楼性格朴实,对革命工作充满热忱。在出任空军司令员之前,他多次婉拒这一职务。然而,一旦正式上任,他便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空军的建设中,倾注了全部心血。
在空军创建初期,面临重重困难,刘亚楼不畏艰辛,四处奔波,致力于筹建航空学校,并积极网罗空军专业人才。
【为新中国空军建设殚精极虑】
刘亚楼在短短30天内迅速筹建了6所航空学校,这一高效举措立即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评价。由于他展现出的卓越能力,毛泽东决定将新中国空军的建设重任托付给刘亚楼。这一决定体现了毛泽东对刘亚楼领导才能的充分信任,也为新中国空军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毛主席不仅在资金上援助刘亚楼,还亲自为《人民空军》杂志的首期题词,强调要建设一支强有力的空军,彻底消灭敌人,保卫国家安全。
1951年9月到10月期间,空军第四师在战斗中频繁出击,共执行了29次任务,派出508架次飞机。在与敌军的交战中,他们成功击落了20架美军飞机,并击伤了10架。这一出色的战绩传到了毛主席耳中,他对此感到非常满意,并特别批示表扬了空四师的英勇表现,称赞他们的战斗精神和取得的成果令人欣慰。
经过数月的奋战,空三师在战场上再创佳绩。毛主席得知后,亲笔题词,对空军第三师表示热烈祝贺。
新中国的空军建设取得了飞速进展,其中刘亚楼贡献巨大。毛主席对此深有体会。
尽管毛泽东与刘亚楼因苏联翻译问题发生争执,但毛泽东深知刘亚楼在空军建设中的关键贡献无可替代。两人虽有分歧,毛泽东仍认可刘亚楼在空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毛泽东的态度有所缓和,他表示:“既然刘亚楼习惯主导决策,那就由他负责空军事务吧。”
毛主席的这句话绝非一时意气,而是对刘亚楼能力的充分认可和高度信任。面对这份重托,刘亚楼全身心投入,用实际行动回报了主席的期待。他倾尽毕生心血,致力于新中国空军建设,为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刘亚楼的带领下,我国空军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上下同心、共同奋斗的精神,正是新中国建设初期最宝贵的财富。
1965年,刘亚楼因长期操劳过度,最终因病离世。毛泽东主席获悉这一噩耗后,深感痛惜,内心无比沉痛。
尽管刘亚楼在军衔上是上将,但他的葬礼仪式却达到了元帅级别的标准。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党中央对已故刘亚楼的深切敬意和最后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