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出10多亿的田家炳,60岁前是亿万富豪,但60岁后凭实力变回穷人

乾凉散人 2025-01-09 16:32:35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田家炳先生而言,他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许多富豪们,功成名就后从事慈善事业,这样的新闻似乎屡见不鲜,然而在一众慈善家中,田家炳先生无疑是一颗格外独特的星。

他倾尽所有,将自己80%的家产捐赠给教育事业,这种“倾家荡产式”的慈善,在当今社会实属罕见。

他或许并不是捐款数额最多的富豪,但他的慷慨与奉献却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早在1982年,当时63岁的田家炳先生就展现出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

他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并将自己名下四栋工业大厦的租金,每年高达八九千万的收入,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这在当时香港经济腾飞的黄金年代,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

许多人无法理解他的选择,甚至猜测他是否遇到了商业危机。

然而,田家炳先生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决心,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的选择,他坚信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在那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多少人梦想着在商海中搏击风浪,创造财富,而田家炳先生却选择了“急流勇退”,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

两年后,也就是1984年,65岁的田家炳先生将一手创办的化工厂交给儿子们管理,而自己则彻底告别商界,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香港经济遭受重创,田家炳先生的企业和基金会也未能幸免。然而,即使在如此艰难的时刻,田家炳先生也从未动摇过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承诺。

为了履行对大陆20所学校的捐建承诺,他将自己居住了37年的豪宅低价出售,甚至不惜贷款,也要确保捐赠款项到位。

这套市值1.2亿港币的豪宅,最终以560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而这笔钱,田家炳先生一分未留,全部捐赠给了学校。

时间来到2005年,为了进一步支持教育事业,已经86岁高龄的田家炳先生再次做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

他将自己名下的田氏广场,一栋高达24层的商业大厦,以3亿港币的价格出售,并将所得款项全部捐赠用于学校建设。

至此,田家炳先生累计捐赠的金额高达10多亿元,支持了300多所学校的建设,其中包括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20所专业学校以及幼儿园,此外,他还捐助了1800多间农村学校的图书室。

更令人敬佩的是,即使在晚年,田家炳先生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

他卖掉了自己的豪宅,一直租房居住,将节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教育慈善中。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崇高理念,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田家炳先生的慈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子女。

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投身于慈善事业,将这份爱与奉献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从一位被迫辍学的少年,到叱咤商界的“香港皮革大王”,再到倾尽所有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人生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是如何在动荡的年代中抓住机遇,创造财富?又是如何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回归本心,投身公益的呢?

1935年,对于16岁的田家炳来说,是一个充满变故的年份。

父亲田玉湖的突然离世,不仅打断了他的求学梦,也将他推向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

在这个本该无忧无虑地读书学习的年纪,田家炳不得不扛起家庭的重担,接手家族生意。

处理公司账目、管理生意,这些对于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然而,田家炳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击倒。

年仅18岁,他就敢于只身前往越南创业,在异国他乡打拼出一片天地。

在越南,他不仅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还要应对当地势力的敲诈勒索。但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成功地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好景不长,二战的爆发打破了田家炳在越南的平静生活。日寇入侵,战火纷飞,为了躲避战乱,田家炳带着全家辗转来到印尼。

在印尼,他敏锐地捕捉到了橡胶市场的商机,倾尽所有,创办了两家树胶公司,并开办了印尼第一家塑料薄膜制造厂,再次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

1958年,印尼政府开始整顿华侨企业,田家炳意识到形势不妙,当机立断,带着全家迁往香港。

在香港,田家炳开始了他的新一轮创业。他看中了屯门一块30多万平方尺的海滩,并以填海的方式将其改造成了厂房用地。

他聘请日本工程师安装机器,邀请英国专家把关质量,这种大手笔的投入在当时的香港也实属罕见。

不久之后,田氏塑胶厂和田氏化工厂相继成立,田家炳的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一跃成为东南亚最大的人造革生产商,他也因此被誉为“香港皮革大王”。

从16岁被迫辍学创业,到成为商界传奇,田家炳的人生经历充满了挑战与机遇。

有趣的是,在那个年代,田家炳与后来成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几乎同时在香港创业,两人的实力也一度不相上下。

然而,与李嘉诚继续在商界叱咤风云不同,田家炳最终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慈善之路。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他又是如何将自己从亿万富豪“变”成“穷人”的?

与许多富豪的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田家炳先生的生活极其简朴,甚至可以用“抠门”来形容。

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他的每月生活费仅为3000港币,这仅仅相当于一个普通打工者的生活水平。

他没有任何豪车代步,日常出行都是乘坐公交地铁。他甚至没有购置房产,晚年更是“落魄”到租房居住。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田家炳先生的一套西装穿了整整40年!这套西装见证了他无数次的商业谈判和捐赠仪式,也成为了他俭朴人生的象征。

他的一双鞋子也是缝缝补补穿了10年,即使破旧不堪也舍不得丢弃。

他去酒店自带肥皂,矿泉水瓶里的水不喝到最后一滴绝不丢弃,茶杯里的茶剩下一半也会让夫人喝掉。

他甚至将一块老旧的、不好意思示人的手表藏在口袋里,只有需要看时间的时候才会拿出来。

许多人对田家炳先生的节俭生活表示不解,甚至质疑他是在作秀。

然而,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是他人生哲学的一部分。

他常说:“留财于子孙,不如积德于后人。”他并非吝啬,而是将省下来的每一分钱都投入到了更有意义的教育慈善事业中。

即使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田家炳先生的企业和基金会遭受重创的情况下,他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继续资助教育的决心。

他宁愿低价卖掉自己的豪宅,也要履行对学校的承诺。

田家炳先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真正的身价并非取决于口袋里的金钱,而是取决于为社会留下了什么。

他将金钱视为工具,而非目的,他用金钱点亮了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过渡段)田家炳先生的俭朴与慷慨、商业上的成功与慈善事业的投入,都与其早年的经历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1919年,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县的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田玉湖靠瓷土生意发家致富,在当地颇有名望,更重要的是,田玉湖是一位乐善好施的乡绅,经常慷慨解囊帮助有困难的乡亲。

父亲的言传身教,在田家炳幼小的心灵中播撒下了善良的种子,也为他日后的慈善之路奠定了基础。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16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不仅让田家炳失去了至亲,也让他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知识的重要性。

被迫辍学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让他对教育事业产生了特殊的情怀。

他意识到,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能够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句田家炳先生在86岁高龄时写下的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埋于心底多年的信念。

从战乱年代一路走来,他亲身经历了国家和民族的苦难,也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

田家炳先生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完成学业。

然而,他并没有沉溺于遗憾之中,而是将这份遗憾转化为动力,致力于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他将自己未能实现的求学梦,寄托在了千千万万的孩子身上。

回顾田家炳先生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他活成了父亲的翻版,只不过父亲的善举局限于一个县,而他则将爱洒向了整个中国。

他从一个出身于粤东望族的“纨绔子弟”,蜕变成一位甘愿“清贫”的教育慈善家,这种转变令人敬佩。

1994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以此表彰他对教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颗闪耀在夜空中的星星,象征着田家炳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也照亮了无数学子的求学之路。

2018年,深圳市绿基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振龙先生,一位同样热心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投资1100万元在田家炳先生故居附近兴建了田家炳纪念馆。

邓振龙先生视田家炳为人生导师,并将田家炳的慈善精神传承下去,这正是田家炳先生最希望看到的。

田家炳先生用一生的时间,书写了一段关于财富与人生、奉献与传承的传奇故事。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富而有德”的真正含义,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说财富是人生的第一课,那么如何善用财富,无疑是人生的终极考题。

田家炳先生用自己的一生,交出了一份满分的答卷。

他倾尽所有,支持教育事业,帮助无数孩子实现了求学梦,也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播撒了希望的种子。

这就是田家炳的故事,一个用教育梦想照亮无数人生命的传奇,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的楷模。

信息来源:

田园芬芳香溢万代,德本家教,“百校之父”田家炳家族史——界面新闻 2018年07月16日

【致敬】生活中的田家炳这样教育他的子女们,看完被感动!——人民政协报教育在线周刊 2018年07月25日

1 阅读:42
乾凉散人

乾凉散人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