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师友之道久废,咸目以为立异好名,惟甘泉湛先生若水时为翰林庶吉士,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阳明先生年谱》晚得友于甘泉湛子,而后吾之志益坚,毅然若不可遏。则予之资于甘泉多矣。甘泉之学,务求自得者也。吾与甘泉友意之所在,不言而会,论之所及,不约而同,期于斯道毙而后已者。——《别湛甘泉序》
笔者:王阳明和湛若水,是明代学术的“双子星”,两人共倡的心学又被称为“王湛之学”。笔者的大心学理念支持“王湛共倡”,并为此而努力。
在龙场悟道之前,湛若水对于王阳明来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不过,湛若对王阳明的影响,王门后学不怎么提起,学术界历来研究也比较少。最近,笔者阅读华建新先生的《王阳明诗文选》,发现有不少关于王湛两人交往的文字,觉得很有意义,在征得华建新先生同意后摘录分享。
在王阳明的思想探索中,从迷茫中找到人生的方向与结友湛若水相关。湛若水的“自得”思想,对王阳明心学的形成影响较大。(P181)时代需要有新的思想学说起衰振兴,有识之士奋而倡学,以驱迷雾。王阳明与湛若水等道友正是在这样背景下走到了一起,以倡明圣学为己任,刻苦钻研,互相激励。在学术上,湛若水接受江门心学宗师陈白沙的学说,并提出“随处体认天理”之说,在思想学说创设方面已走在前面。此期间王阳明主考山东乡试时,在试题程文中已较系统地阐述儒家心性学说与治国理政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其心学思想的创设奠定了基础。故王阳明在吸收湛若水的思想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千年儒学兴衰脉络有清醒的认识与判断。(P228)
“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点明了大道在人的心中,不必往外寻求。成圣贤的道理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是万世不变的真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阳明心学最初的表述,也是王阳明在京城讲学,与湛若水结交后的思想成果。(P180)
虽然王阳明进仕在湛若水之前,但在圣学的探索上则在其后。王阳明与湛若水交友后,从湛氏处学到了很多,固有“于子既闻命”之说。(P233)
在求道路上,湛若水比王阳明起步早,学有所成,因此,王阳明希望道友能勤加指点,倡明圣学,这时他人无法替代的。(P235)
黄宗羲将王阳明前半生的思想探索总结为“前三变”。其实,这一总结并不全面,在与湛若水交谊后,王阳明的思想受到湛氏思想的启发、影响是不可忽略的,故诗句中有“道逢同心人,秉节倡予敢”之说。对此,王阳明内心是十分感激的。正因为如此,王阳明对远赴贵州龙场谪地并不感到沮丧和消沉。(P228)
作为道友的湛若水,则是王阳明心中的典范、精神的寄托。(P229)
在生死之旅的跋涉中,湛若水等道友的精神鼓励,以及王阳明无所畏惧地直面现实,这之间是互动和相互激发的。王阳明知前途充满风浪,但其坚定信念,拖着病体向谪地行进,唯一的愿望是道友间的不舍不弃、肝胆相照。这就是患难中王阳明真实的内心世界,没有眼泪,只有互相鼓励。时间可验证王阳明与道友间这种至死不渝的友情,此后王阳明与湛若水在探究圣学的道路上比翼双飞、各领风骚。(P229)
——华建新《王阳明诗文选》
笔者: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有志同道合的拍档。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友谊,有时代的大背景,也有个人的追求,种种因素结合,成就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我祖死国事,肇禋在增城。荒祠幸新复,适来奉初蒸。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苍苍兼葭色,宛隔环瀛深。入门散图史,想见抱膝吟。贤郎敬父执,童仆意相亲。病躯不遑宿,留诗慰殷勤。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 道通著形迹,期无负初心。——王阳明 《书泉翁壁》笔者:在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王湛学术思想产生分歧,他们多次论学,最后竟然成就“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的局面。不过,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友情始终不变。明代心学,则在他们的多次辩论中走向精深,增加影响力。
王阳明与道友之间的情感是建立在共同追求成圣贤人格理想之上的,因而他们之间的友情是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也经得起超时空检验的。王阳明与湛若水、崔子锺的友情贯穿一生,以湛若水为例:明弘治十八年(1505)
夏日在北京一见定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明嘉靖七年(1528),王阳明平广西之乱结束后,十月,因病返乡前,专程往广东增城祀死于苗难得六世祖王纲。其后,又造访道友湛若水增城故里。(P238)
(《书泉翁壁》)其中“亦有兄弟好,念言思一寻”一句,可见王阳明对湛若水这位交谊二十余年“好兄弟”的感激之情。其诗最后四句,则表达了王阳明对这位“知音”不负初心、践行诺言的赞美。题壁后,王阳明意犹未尽,有题甘泉居一首:“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其诗最后两句,则是王阳明对生前能实现平生愿望感到无比的欣慰。而此时湛若水正履职南京国子监祭酒,两位道友无法相见。有意思的是,王阳明这两首诗是其生前的绝笔诗,暗示了王阳明与湛若水生死之交的终结。次月,王阳明在返回家乡的路上,病逝于江西大余县青龙铺舟中。(P239)湛若水在《王阳明墓志铭》中借用王阳明对湛若水的评价高度地赞扬了王阳明的人格:“守仁从宦三十年,未见此人。”“若水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由此可见,王、湛之间的真挚友情源于对“道”的体认。(P239)——华建新《王阳明诗文选》
笔者:两位心学大师一见定交,学问互相促进,友情至死不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王阳明去世后,湛若水多次提起挚友,并力图纠正王门后学之偏,也证明了这一段友情超越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