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背后竟然是定国安邦的大策略

大力道历史 2024-08-25 03:37:05

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听到再多次也不如见到一次,强调亲眼所见的重要性,是一个特别常见的成语。但是,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成语的背后,竟然是汉朝四代帝王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较量。

汉武帝年轻时,依靠汉朝强大国力,还有卫青霍去病等诸多名将,把匈奴打的抱头鼠窜。但是匈奴只是被打败了,他们损兵折将不断后退,可并没有彻底投降。

到了汉武帝晚年,名将先后去世,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巨额财产也花没了,汉朝在军事上力不从心。匈奴卷土重来,他们还想联络西北的羌族共同侵扰汉朝。

汉武帝看出了匈奴的策略,多次提出要把羌族打服,斩断匈奴右臂。但是,没有名将带领,国库也捉襟见肘,钱粮方面肯定没有之前充裕。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导致汉朝在西北接连被羌族打败,威信全无。

羌族看到这种情况,自然是胆子越来越大。他们不经当地官员同意就向湟水以北移动,还在农民暂时弃耕的地方放牧。羌族各个部落意图合并,联合起来抵抗汉朝政府。匈奴又不断联系羌族,汉朝西部开始不安稳。

汉武帝接连几次派兵,可是全都被羌族打败了。后来汉武帝年纪越来越大,又有巫蛊之祸发生,心力交瘁,羌族的事情就被搁置了。

汉武帝去世后,八岁的小皇帝刘弗陵即位,霍光等人把持朝政。大概也是没钱吧,准备不充足,羌族这边依然被搁置。然后是刘贺,一共就当了27天,自然不能处理羌族问题。

于是,时间就到了汉宣帝时期。这时羌族问题已经很严重了,朝廷派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出使羌族。义渠安国姓义渠,名安国,古义渠国遗民,估计是从《芈月传》中义渠王那里传下来的。

义渠安国到了羌族,没有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就回来了,好像真的就是去看看,了解一下情况。两年后,羌族各个部落酋长开始统一战线,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汉朝。有些羌族部落还去匈奴借兵,要攻击鄯善和敦煌,切断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汉朝和羌族的矛盾越来越大,义渠安国再次被派到西北。但是他不懂治理,到西北后直接杀了羌族先零部落三十多位头领,派兵镇压先零部落的百姓,又杀了一千多人。

先零部落确实是西羌最大的部落联盟,也是与汉朝对抗的主力军。但是义渠安国这么简单粗暴,肯定不是上策。羌族先是被吓到了,然后疯狂反扑。

他们劫掠其它小部落,进犯汉朝边塞,攻打城邑,就是义渠安国带来的人都被追着打,损失惨重。义渠安国赶紧往内地跑,一边跑一边给皇帝上书,说羌族不受控制了。

汉宣帝看到上书也急了,连忙找赵充国询问对策。

赵充国年轻时跟着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带着几百人成功突围,是一员猛将。后来他还击败武都氐族叛乱,有与少数民族作战的经验。当年刘贺被废,朝中不知道选谁当皇帝,他就提议刘洵。所以,他还是汉宣帝的坚定拥护者。

这么多层关系加在一起,赵充国的话自然有分量。他说羌族作乱,主要是三点原因。一是羌族之前各个部落互相攻击,现在他们联合起来,力量壮大了。二是匈奴和羌族勾结。三是羌族还要联系其它种族,不可不防。

但是也不用过于担心,我们只要做好两点,一是加强军事防备,二是离间羌族各个部落,羌族问题就能解决。

汉宣帝非常认可这套方法,但是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不适合上战场。汉宣帝让赵充国推荐个人,赵充国却说,没有比我更适合的人了。

汉宣帝又问,如果老将军亲自去,大约需要多少人?赵充国说,百闻不如一见,军事上的事情很难预测,臣会赶到金城,实地考察后制定具体方案。羌族只是弱小蛮夷,不足为虑。陛下把事情交给我,就不要担心了。汉宣帝展颜一笑,果然放心了。

赵充国来到西北后实地考察,制定了“驻兵屯守、整治边关、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羌族多次挑衅他都坚守不出,等到对方困顿疲惫时一击即中。

没过多长时间,羌族多个部落前来归顺,实力最大的先零部落损伤惨重,战败逃走。赵充国又在西北屯田,亦兵亦农,就地筹粮,打持久战。

两年之后,羌人开始内乱,先零部落首领被杀,其它部落首领一起投降汉朝,西羌问题彻底解决。

所以说,百闻不如一见背后是定国安邦的军事策略,是老将军的智慧。

0 阅读:2

大力道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