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安顺平坝区的桃花村,有这么一位"神秘"工人,白天在工地挥汗如雨,晚上却独自走进山洞,与567具棺椁作伴。
你可能会说这人怕不是有什么特殊癖好?
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位守护民族文化的普通劳动者。
要问他为什么选择这份"奇怪"的差事,那还得从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说起...
说到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可真是藏了几百年。
在桃花村悬崖上的这个山洞里,567具棺椁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每一具都承载着一位苗族先辈的故事。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场景可能有点瘆得慌。
但在苗族人眼中,这却是最温暖的一种守候。
你说他们为啥不直接入土为安呢?
原来啊这是苗族独有的"洞葬"传统,讲究的就是一个"抱团"。
先辈们都觉得人这辈子都是和族人一起生活的,怎么能孤零零地入土呢?
所以每当有族中长者离世,族人们都会按照传统,将他们火化后的骨灰和遗物一同收入棺椁。
然后挑选在这个悬崖洞窟中安置,这样先辈们就能永远在一起了。
说实话听到这里我都被这份深情打动了。
但是这么多年守护得好好的秘密,却在一次偶然中被游客们发现了。
大部分游客还挺懂规矩,远远地拍个照就走了。
但总有那么几个"铁头娃",打起了歪主意。
趁着夜深人静他们溜进洞里,四处翻找先辈们留下的遗物。
这事儿可把村里人气坏了!
几百年的传统就这么被一群"熊孩子"给糟蹋了?
村委会连夜召开紧急会议,一群人愁眉苦脸地商量对策。
最后拍板决定设立一个"守棺人"的岗位。
工资嘛...说出来都不好意思,一个月就300来块钱。
这点钱说实话连夜宵都吃不了几顿,但总得有人守着啊!
就在村里人都为这个"高危低薪"的工作发愁时,刘朝先默默地站了出来。
这位干了快十年建筑工的汉子,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份差事。
要说这份"双职业"的日常,可真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每天天还没亮刘朝先就得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来。
凌晨6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他已经赶到工地开始一天的忙碌。
工地上的活计可不轻松,装修、磨砂这些技术活都需要专注和体力。
太阳当头照汗水湿透衣,这就是他的日常写照。
但即便工作再累,刘朝先也从来没有偷懒过守棺的职责。
每天傍晚收工后,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就往那山洞里赶。
妻子心疼他总想让他多带点行李上山。
可刘朝先却说:"多带东西反而不好,容易睡太死。"
夏天他就带个草席,往洞口一铺就凑合了。
冬天来临时山里的风冷得刺骨,他也只裹一床棉被。
每当有风吹草动,他就立马警醒生怕有人趁夜溜进来。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始终保持着这样的警惕。
他的妻子是个明事理的人,从没抱怨过丈夫回家少了。
她总说:"咱们守的不只是棺材,是一份责任。"
这样看似枯燥的双重生活,刘朝先已经坚持了将近三年。
说起来这工资确实少得可怜,但他觉得守护先辈的责任比金钱更重要。
不过刘朝先的这份坚持,在工地上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起初工友们还不知道他晚上干啥去了。
直到有一次一个同事看到他往山洞里走,这事儿就在工地传开了。
"守棺人?这工作也太邪乎了吧!"
"他整天和棺材打交道,不会带来不干净的东西吧?"
渐渐地有些胆小的工友开始躲着他。
吃饭的时候原本热闹的饭桌上少了他的位置。
休息时大家有说有笑,却刻意与他保持距离。
刘朝先心里难受,但他从不解释依旧埋头干活。
后来当地媒体知道了这事,纷纷前来采访。
这个平日里腼腆的汉子,第一次在镜头前侃侃而谈。
他说的不是委屈,不是辛苦而是满满的文化自豪感。
当镜头对准他的那一刻,他的眼里闪着光。
"我不是在守棺材,我是在守护我们苗族的传统。"
这番话一出整个工地都安静了。
那些曾经躲着他的工友,开始主动和他打招呼。
甚至有人专门跑来道歉:"哥们,是我们太肤浅了。"
游客们也不再用异样的眼光看他。
有人专门来到工地,就为了和这位"网红守棺人"合影。
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刘朝先始终保持着那份质朴。
说起来刘朝先的"网红"身份确实让更多人了解了苗族文化。
但在他心里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567具棺椁,每一具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份责任。
每当夜深人静山风呼啸而过。
刘朝先就会想起村里老人讲述的那些故事。
这些棺椁里有为村里修桥铺路的能工巧匠。
有带领族人抗洪救灾的德高望重者。
还有教导后辈传承文化的智者。
他们生前团结一心,死后也要永远相伴。
这种源自内心的坚持,让刘朝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现在的社会很多传统都在悄悄消失。
但在桃花村的这个山洞里,时间好像静止了。
这里不仅保存着先辈的遗物,更留存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对刘朝先来说守护这份记忆,就是最大的幸福。
他说:"只要我在一天,就绝不让任何人破坏这份宁静。"
有人说他是傻子,守着这么多棺材,一个月才三百块。
可在我看来正是这样的"傻子",才让这个世界变得更有温度。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总要有人慢下来。
去守护那些看似没有价值,实则弥足珍贵的东西。
这不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得云开见月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