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奸雄——吴大帝孙权传(14二战濡须)

吕尘玄 2024-03-09 22:44:44

第五章 淮南争夺

8.濡须二战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发动了第二次濡须口之战。这场战争既不激烈也不紧张,结局也是出人意料。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二十二年春正月,王军居巢,二月,进军屯江西郝溪。权在濡须口筑城拒守,遂逼攻之,权退走。三月,王引军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居巢。”

《三国志·吕蒙传》记载:“后曹公又大出濡须,权以蒙为都,据前所立坞,置强弩万张于其上,以拒曹公。曹公前锋屯未就,蒙攻破之,曹公引退。”

《三国志·吴主传》记载:“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

曹操自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冬,进驻居巢,又前来攻打濡须坞。次年春,孙权命都尉徐详拜访曹操请求归降,曹操派使者回复孙权同意修好,立誓重新结为姻亲。

这一战,虽然吕蒙、蒋钦、周泰等人奋勇抵抗,但东吴军队渐渐力不能支,孙权最终于二月退走。三月,孙权派遣都尉徐详前往曹营请降。这主要是因为曹魏的整体实力,要明显强于东吴,孙权无法与曹操打长期的消耗战。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在第二次濡须之战中,曹操虽然取得了孙权主动请降的结果,但是因为东吴将士全力抵抗,加之曹魏前锋张辽、臧霸在行军过程中遭遇了持续的大雨无法交战,以及曹魏后方不稳等原因,曹操最终选择接受了孙权的请降,于是引军返还,留夏侯惇、曹仁、张辽等屯驻居巢。从这一角度来看,第二次濡须之战曹操仅仅获得了名义上的胜利,从本质上来看,曹操并没有实现攻占濡须的目标。

进一步来说,这体现出孙权务实的态度,也即为了保住濡须,甘愿主动请降,虽然丢掉了面子,却能保住里子。从孙权的角度来看,第二次濡须之战应该算不得失利。所以这场战役后,孙权对立下战功的吕蒙、周泰、蒋钦等将领进行了封赏。

第二次濡须之战后,刘备在益州发动了汉中之战。所以,对于曹操来说,要及时从濡须撤军。从最终的结果看,只能说是曹操和孙权各取所需,点到为止。

孙权在江淮地区与曹操的长时间争斗,为刘备集团的迅速崛起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由于曹操的主力被孙权牢牢地牵制在江淮地区无暇他顾,刘备得以迅速攻占益州及汉中地区,这对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了关键的作用。

直到此时,曹操才终于发现孙权也是自己最为难缠的一个对手之一。

0 阅读:3
吕尘玄

吕尘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