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的“王炸组合”来袭!结直肠癌、肺癌、血液肿瘤全面突破!这些进展...

盼山的备忘录 2025-02-18 10:46:39
2024年,肿瘤研究领域迎来诸多重大突破。从免疫联合治疗到细胞疗法的创新,从靶向药物的精准应用到多组学技术的整合,这些创新不仅为患者带来新希望,也为未来精准医疗和综合治疗指明了方向。让我们一同盘点这一年肿瘤研究的高光时刻!

一、实体瘤研究进展

1. 免疫联合治疗策略的突破

结直肠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瑞华团队提出的三药联合方案(HDAC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在MSS/pMMR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显著提升客观缓解率(ORR)近3倍,无进展生存期(PFS)延长达5倍。RNA测序分析表明,三药联合方案增强了CD8+T细胞浸润,使肿瘤微环境更具免疫活性。该研究提示,PD-1抗体、HDAC抑制剂和VEGF抗体的联合方案对MSS/pMMR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具有显著疗效,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选择。该文章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

肺鳞癌:河南省肿瘤医院王慧娟团队进行的一项针对晚期鳞状非小细胞肺癌(sq-NSCLC)患者的单臂多中心二期临床试验显示,白蛋白紫杉醇/卡铂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1.4个月,客观缓解率70.5%,疾病控制率93.2%,中位总生存期27.2个月。基因异常与较短PFS相关,而基线ctDNA阴性或治疗后清除与较长PFS相关。该方案耐受性良好,有望成为一线治疗新选择。该文章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陆舜团队首创“3+1+13”围术期免疫治疗模式(特瑞普利单抗联合化疗)。结果显示,特瑞普利单抗组的中位无事件生存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未达到 vs 15.1个月),主要病理反应率(48.5% vs 8.4%)和病理完全缓解率(24.8% vs 1.0%)均显著更高。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但总体安全性可控。研究认为,围手术期化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可显著改善Ⅲ期NSCLC患者的预后。该文章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综合性期刊JAMA。

在一项三期、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216名不可切除的Ⅲ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在放化疗后随机接受奥希替尼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奥希替尼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安慰剂组(39.1个月 vs 5.6个月,HR=0.16,P<0.001)。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4%和22%。36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84%和74%(HR=0.81,P=0.53)。奥希替尼组≥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安慰剂组为12%。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研究表明,奥希替尼显著延长了不可切除Ⅲ期EGFR突变型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该文章发表于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 靶向治疗与生物标志物探索

卵巢癌:复旦大学吴小华团队开展了一项三期、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了尼拉帕利(PARP抑制剂)在铂敏感复发型卵巢癌患者中的维持治疗效果。265名患者随机接受尼拉帕利(300 mg/天或200 mg/天个体化剂量)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尼拉帕利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延长(18.3个月 vs 5.4个月,HR=0.32,P<0.0001),无论BRCA突变状态如何。≥3级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0.8%和19.3%。研究表明,尼拉帕利显著降低疾病进展风险,个体化剂量安全有效,可作为标准治疗选择。该研究发表于专注肿瘤学领域的国际性学术期刊Annals of Oncology。

食管鳞癌:一项二期研究纳入47例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ESCC)患者,接受3周期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后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结果显示,主要终点安全性良好,无≥3级不良事件或手术延迟。46例可评估患者的主要病理缓解(MPR)率达72%,完全病理缓解(pCR)率达41%。中位随访27.2个月,2年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91%和89%。外周血中TRGC2+ NKT细胞的扩增与新辅助治疗效果相关,且经体外类器官实验和外部数据集验证。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作为可切除ESCC的术前治疗方案具有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这是发表于期刊Cancer Cell。

3. 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的突破

TIL疗法:2024年2月,FDA批准首款TIL疗法Lifileucel(Amtagvi,LN-144),用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靶向治疗失败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数据显示,疾病控制率(DCR)达77.8%,客观缓解率(ORR)为31.4%,中位总生存期(OS)达13.9个月。此外,Lifileucel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也取得突破,ORR达21.4%,79.2%的患者肿瘤负荷减少。在结直肠癌、胰腺癌和卵巢癌的研究中,疾病控制率达62.5%,中位总生存期为18.86个月。

国产TIL疗法GT201:GT201是基因编辑型TIL细胞产品,2023年获中国NMPA临床试验许可,2024年获美国FDA批准,成为首款中美双重批准的TIL疗法。其Ⅰ期临床数据显示,ORR达42.9%,非小细胞肺癌亚组疾病控制率达100%。GT201在肿瘤杀伤效能和细胞因子释放水平上显著优于传统TIL疗法,对IL-2的依赖度大幅降低,减少了不良反应,优化了治疗效果。

二、血液肿瘤研究进展

1. 淋巴瘤与白血病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2023年,中国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由于PTCL发病率在中国显著高于欧美,且治疗选择相对匮乏,中国在PTCL新药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精力。2024年6月,中国自主研发的高选择性JAK1抑制剂利昔替尼获批上市,用于复发或难治性PTCL患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显著延长生存期。CAR-T疗法前移:在2024年ASCO会议上,CAR-T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MM)治疗中的前移成为亮点。研究显示,CAR-T治疗的前移在高危MM患者中取得了显著疗效,延长了长期生存时间。此外,CAR-T疗法在血液肿瘤中的成功应用也为实体瘤治疗提供了借鉴。中国在CAR-T疗法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不断取得突破,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临床转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一直是血液肿瘤领域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发展,ALL的治愈率显著提高。例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通过化疗或移植的治愈率已超过90%。2024年,中国在血液肿瘤领域批准了多款新药,包括CAR-T细胞治疗药物瑞基奥仑赛注射液等,为ALL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

2. 新药研发与联合治疗

BTK抑制剂:2024年,血液肿瘤领域迎来新药井喷,BTK抑制剂成为重要进展之一。例如,礼来的非共价(可逆)BTK抑制剂匹妥布替尼于10月获批,为复发或难治性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BTK抑制剂通过靶向BTK蛋白,阻断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其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等疾病中表现出显著疗效,且副作用相对较少。随着更多BTK抑制剂的研发和上市,血液肿瘤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是近年来血液肿瘤治疗的另一大亮点。这类药物能够同时靶向两种不同的抗原,一方面靶向肿瘤细胞,另一方面靶向免疫细胞(如T细胞),从而增强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2024年,多款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试验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展现了较高的客观缓解率和良好的安全性。其在血液肿瘤中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实体瘤的治疗提供了借鉴。

3. 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在血液肿瘤和部分实体瘤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2024年研究热点之一。例如,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诱导分化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杀死癌细胞”的治疗模式,通过诱导癌细胞恢复分化能力,抑制其过度增殖,为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方向。此外,基因治疗在血友病等血液疾病中的成功应用,也为血液肿瘤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然而,基因治疗在实体瘤中的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代谢调控:代谢调控在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成为2024年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癌细胞的代谢重编程不仅为肿瘤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还通过影响肿瘤微环境和免疫逃逸机制促进了肿瘤进展。例如,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发表的综述探讨了癌细胞代谢对免疫系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通过代谢调控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潜在策略。此外,乳酸化作为一种新型蛋白质修饰,被发现与癌细胞的基因转录调控密切相关,为理解肿瘤代谢提供了新视角。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代谢调控在肿瘤中的复杂机制,还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跨领域研究趋势肿瘤微环境(TME)的动态研究:肿瘤微环境(TME)的动态研究成为热点,重点关注其在肿瘤进展和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研究表明,TME不仅通过遗传因素驱动肿瘤发生,还通过非遗传机制重塑细胞间通讯,影响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例如,Nature Reviews Cancer指出,TME中的细胞因子(如IFNγ和TNFα)的时空动态变化对免疫治疗反应至关重要。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多组学整合与空间肿瘤学: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和空间肿瘤学的发展成为2024年的关键趋势。通过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研究人员能够揭示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和组织结构,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支持。例如,Cancer Cell的综述强调了多组学技术在识别免疫治疗反应相关生物标志物中的关键作用,为临床决策提供了精确的分子和空间信息。系统生物学视角:C系统生物学视角在肿瘤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强调肿瘤作为一种全身性复杂疾病的研究范式。例如,Cell指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系统的相互作用,包括肿瘤微环境、免疫系统、代谢网络和神经免疫交互等。这种系统性视角不仅有助于全面理解肿瘤的生物学本质,还为开发综合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未来展望

未来,肿瘤研究将继续深化免疫联合治疗、靶向治疗和细胞疗法的应用,同时借助多组学技术和系统生物学视角,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未来方向包括:

免疫联合治疗的优化:探索多种免疫治疗方案的组合,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延长患者生存期。

靶向治疗与生物标志物的深度挖掘:开发更多精准靶向药物,结合生物标志物实现个性化治疗。

细胞疗法的拓展与创新:推进TIL、CAR-T等细胞疗法在更多实体瘤和血液肿瘤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降低不良反应。

肿瘤微环境的动态调控:深入研究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间通讯和代谢调控机制,开发针对微环境的新型治疗策略。

AI驱动的多组学技术的整合应用:利用单细胞测序和空间转录组学等技术,全面解析肿瘤的异质性和动态变化,为精准医疗提供更全面的分子信息。参考资料:[1]Wang F, Jin Y, Wang M, Luo HY, Fang WJ, Wang YN, Chen YX, Huang RJ, Guan WL, Li JB, Li YH, Wang FH, Hu XH, Zhang YQ, Qiu MZ, Liu LL, Wang ZX, Ren C, Wang DS, Zhang DS, Wang ZQ, Liao WT, Tian L, Zhao Q, Xu RH. Combined anti-PD-1, HDAC inhibitor and anti-VEGF for MSS/pMMR colorectal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2 trial. Nat Med. 2024 Apr;30(4):1035-1043. doi: 10.1038/s41591-024-02813-1[2]Zhang M, Zhang G, Niu Y, Zhang G, Ji Y, Yan X, Zhang X, Wang Q, Jing X, Wang J, Ma Z, Wang H. Sintilimab with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squamou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 phase 2 clinical trial. Nat Commun. 2024 Feb 19;15(1):1512. doi: 10.1038/s41467-024-45769-z[3]Lu S, Zhang W, Wu L, Wang W, Zhang P; Neotorch Investigators; Fang W, Xing W, Chen Q, Yang L, Mei J, Tan L, Sun X, Xu S, Hu X, Yu G, Yu D, Yang N, Chen Y, Shan J, Xing L, Tian H, Zhang X, Zhou M, Fang H, Wu G, Liu Y, Ye M, Cao L, Jiang J, Li X, Zhu L, Li S, Kang M, Zhong A, Chen K, Wu N, Sun Q, Ma H, Cai K, Wang C, Lin G, Zhu K, Zhang Y, Zhang X, Hu H, Zhang W, Chen J, Yang Z, Hang X, Hu J, Huang Y, Zhang Z, Zhang L, Zhang L, Liu L, Lin D, Zhang J, Chen G, Li Y, Zhu L, Wang W, Yu W, Cao D, Keegan P, Yao S. Perioperative Toripali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sectabl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Neotorc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4 Jan 16;331(3):201-211. doi: 10.1001/jama.2023.24735[4]Lu S, Kato T, Dong X, Ahn MJ, Quang LV, Soparattanapaisarn N, Inoue T, Wang CL, Huang M, Yang JC, Cobo M, Özgüroğlu M, Casarini I, Khiem DV, Sriuranpong V, Cronemberger E, Takahashi T, Runglodvatana Y, Chen M, Huang X, Grainger E, Ghiorghiu D, van der Gronde T, Ramalingam SS; LAURA Trial Investigators. Osimertini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in Stage III EGFR-Mutated NSCLC. N Engl J Med. 2024 Aug 15;391(7):585-597. doi: 10.1056/NEJMoa2402614[5]Wu XH, Zhu JQ, Yin RT, Yang JX, Liu JH, Wang J, Wu LY, Liu ZL, Gao YN, Wang DB, Lou G, Yang HY, Zhou Q, Kong BH, Huang Y, Chen LP, Li GL, An RF, Wang K, Zhang Y, Yan XJ, Lu X, Lu WG, Hao M, Wang L, Cui H, Chen QH, Abulizi G, Huang XH, Tian XF, Wen H, Zhang C, Hou JM, Mirza MR. Niraparib maintenanc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platinum-sensitive recurrent ovarian cancer using an individualized starting dose (NOR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III trial☆. Ann Oncol. 2021 Apr;32(4):512-521. doi: 10.1016/j.annonc.2020.12.018[6]Shang X, Xie Y, Yu J, Zhang C, Zhao G, Liang F, Liu L, Zhang W, Li R, Yu W, Yue J, Chen C, Duan X, Ma Z, Chen Z, Xiong Y, Yang F, Xiao J, Zhang R, Liu P, Cheng Y, Cao F, Guo F, Liu G, Meng B, Zhou D, Sun Y, Ren X, Yu J, Hao J, Jiang H. A prospective study of neoadjuvant pembrolizumab plus chemotherapy for resectabl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e Keystone-001 trial. Cancer Cell. 2024 Oct 14;42(10):1747-1763.e7. doi: 10.1016/j.ccell.2024.09.008

撰写:丝瓜

编辑:小饼干

授权转载等事宜请联系梅斯学术管理员

梅斯学术管理员微信bjy1689902068,备注学术转载

0 阅读:0
盼山的备忘录

盼山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