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生活一片风平浪静时,你的兄弟们总是忙着和女生聚会、社交,整个社交圈似乎都被异性占据。你甚至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把我这个兄弟给忘了?”但就在你快要“拉黑”他们的那一刻,危机降临了!这些平时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兄弟们,立刻就像按了重启键似的现身,直呼“哥们,帮帮忙,靠你了!”看起来,“患难时刻兄弟情”是有道理的。
所以,为什么男性在“没压力”的时候喜欢和异性待在一起?当遇到“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反而兄弟才是最可靠的依靠?

雄鼠的“社交潜规则”:
顺境爱异性,患难找同性
本来,一切都安安稳稳,研究人员注意到,在正常情况下,雄性小鼠找异性交往;雌性小鼠,通常都偏爱与同性交往。这种偏好可能与雄性小鼠的繁殖本能,以及雌性小鼠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同性社交合作关系有关。我们也很容易想象实验室里的“岁月静好”:雄性小鼠围绕雌性小鼠转圈示好,雌性小鼠和它们的“闺蜜们”一起梳理毛发,享受安逸的时光。
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研究团队利用三甲基噻唑啉(TMT)这种与捕食者气味相关的物质,模拟了一种生存威胁。随着TMT的出现,小鼠们的行为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雄性小鼠立刻离开雌性小鼠,转而投向“兄弟堆”,寻求来自同性小鼠的支持;而雌性小鼠也放下了对“闺蜜们”的依赖,主动接近雄性小鼠。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性别偏好逆转”不仅仅是嗅觉刺激引起的。在其他生存威胁的情境下,比如视觉(场景恐惧训练)和听觉(声音恐惧训练),小鼠们的社交偏好同样发生了这种变化。可以说,小鼠的社交选择像是安装了一个“环境压力感应开关”,在感受到威胁时立刻做出反应。

幕后指挥官:
大脑里的“多巴胺决策中心”
压力为何能让社交偏好瞬间反转?这一切的答案可能藏在小鼠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VTA)。VTA是多巴胺的“发电站”,负责掌控奖赏、动机和决策,因此它对小鼠的行为影响深远。

换句话说,当小鼠处于威胁情境时,VTA就像是“警报器”,提醒大脑该作出反应了。
然而,研究并未止步于此。在深入探索后,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与异性还是同性互动,VTADA神经元都会被激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雄鼠的VTA→伏隔核(NAc)通路占主导地位,驱使雄性小鼠本能地对雌性产生兴趣和追求。而雌性小鼠的大脑中,VTA→NAc的通路同样参与社交行为的调节,此时NAc作为“奖励中心”,负责调节小鼠的社交奖励与互动。
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发现,雌性小鼠的“社交路径”显得更加精细。
这些快速的电信号意味着大脑正在积极调动资源,推动雌性化身“闺蜜狂魔”,对异性“爱答不理”。
然而,一旦压力袭来,雄鼠和雌鼠的神经回路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时,雄鼠的VTADA神经元开始更多地影响内侧视前区(mPOA),这一区域与交配、攻击等行为密切相关。雄鼠的VTA→mPOA通路强势上线,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偏好,还促使它们与同性形成“结盟”。与此不同,雌鼠的大脑电活动节奏发生了转变,转为低频持续放电,通过不同的受体(D2R)信号传递,促使她们在压力下“移情别恋”,倾向于和雄鼠社交。
这种差异表明,不同性别的小鼠在面对威胁时,大脑中的同一条通路会有不同的“分工”——雄性通过mPOA来调整性偏好和社交互动,而雌性则通过NAc和大脑电活动节奏来调节它们的行为。这就好比两个团队,虽然都在应对相同的威胁,却使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提示,雄性和雌性小鼠在正常条件下都表现出对雌性的偏好,但在生存威胁下,两者都表现出对雄性的偏好。并且,雄性小鼠通过VTADA-NAc和VTADA-mPOA投射之间的竞争来调节性偏好,而雌性小鼠则通过VTADA-NAc投射的放电模式变化来决定性偏好。
看来,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我们的“社交雷达”似乎总是更偏爱那些带来新鲜感和浪漫色彩的异性朋友。然而,当命运的风暴突然来袭,“兄弟们”仍是最坚实的后盾。或许,在逆境中,我们往往会回归到最本能的社交本能,寻找那些能给予我们力量和支持的避风港。
研究主要关注小鼠的性偏好行为,可能无法直接应用到人类,未来仍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资料:[1]Wei A, Zhao A, Zheng C, Dong N, Cheng X, Duan X, Zhong S, Liu X, Jian J, Qin Y, Yang Y, Gu Y, Wang B, Gooya N, Huo J, Yao J, Li W, Huang K, Liu H, Mao F, Wang R, Shao M, Wang B, Zhang Y, Chen Y, Song Q, Huang R, Qu Q, Zhang C, Kang X, Xu H, Wang C. 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 Science. 2025 Jan 10;387(6730):eadq7001. doi: 10.1126/science.adq7001. Epub 2025 Jan 10. PMID: 39787240.撰文 | 木白、ZZN编辑 | 木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