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区第二中学和柳州铁一中学手拉手了!这事儿听起来挺喜庆,像两家公司合并,强强联手,未来可期。但仔细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咱们先说说这事儿的来龙去脉。3月25号,两所学校搞了个签约揭牌仪式,宣布结成“教育科研联盟学校”。官方说法是,柳江二中近年发展不错,想借铁一中学的东风,搞个深度融合,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目的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听起来,这绝对是为孩子们好啊!可问题来了,什么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让每个孩子都能上最好的学校?还是让每所学校都能提供最好的教育?理想很丰满,现实呢?铁一中学,那可是柳州响当当的名校,多少家长挤破头都想把孩子送进去。柳江二中呢?虽然这些年也进步不少,但和铁一中学比,还是差了点意思。这俩学校一合作,是不是意味着柳江二中的学生,能更容易考上铁一中学?或者说,能享受到更多铁一中学的师资力量?从柳江二中的角度看,这当然是好事。傍上名校,学校的牌子也亮堂了,生源可能也会更好。但其他学校呢?
其他学校的学生呢?会不会觉得,这又是一场新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更弱?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资源共享,是好事啊!但资源共享,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铁一中学凭什么把自己的优质资源,无偿地分享给柳江二中?难道仅仅是为了“教育均衡”这个高尚的目标?背后有没有其他的考量?比如说,扩大影响力?抢占优质生源?再说了,这种合作模式,真的能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吗?柳江二中是受益了,但其他学校呢?难道也要都去找个“干爹”?这恐怕不是长久之计。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时,是否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教育评价体系的单一化?
唯分数论的顽疾?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就算把铁一中学搬到每个县城,恐怕也无法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实际上,这种名校和普通学校“联姻”的模式,在全国各地都不少见。但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换了个牌子,换汤不换药。甚至,还会加剧教育资源的集中化,让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学校,更加难以翻身。想起前些年,一些地方搞“教育集团化”,把一所名校拆分成好几个校区。结果呢?名校的光环被稀释了,教学质量也下降了。最后,家长们还是挤破头地想进“本部”,其他校区,依然是“陪太子读书”。所以,柳江二中和铁一中学的合作,能不能真正推动教育均衡,还真不好说。搞不好,只是给一些人提供了一条“曲线救国”的升学之路。说白了,教育均衡,不是简单的资源转移,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效药”。它需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制度,让每一所学校,都能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副区长朱敏参加了揭牌仪式。挺好,希望领导们也能多听听老百姓的声音,多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让教育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这才是真正值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目标。
小王
又想卖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