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古城有城门五:枞阳门、康济门、镇海门、正观门、集贤门,今皆不存。
枞阳门,系古城的东门。
“枞阳门”3字,阴文,据说为清代著名书法家、泾县人包世臣所书。门楼之上高悬一副楹联:“经过些云海升沉,听野寺晨钟,恍如一梦;说不尽古今幻变,只中流皓月,曾照千秋。”系彭玉麟所撰。“枞阳门”北侧城墙上有亭,民国后期被拆毁。有联“八皖风平清四境,一江波稳载千帆。”
关于枞阳门,美国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在其所著的《中国十八省府》里有这样的记载:“东城门通常被称为“枞阳门”。枞阳是九十里外一个镇子的名字,这就像是在曼彻斯特有伦敦路和牛津路的火车站。箭楼的两侧各有一块约五英尺高的柔滑大理石板。当地人认为它们具很高的药效,尤其对气喘病和消化不良十分灵验。他们从白色的大理石上刮下少许石粉,然后将其注入开水饮用。所以两块石头上都有很深的凹痕。城墙外有一家正对着宝塔的茶馆。"
康济门,又称小南门。
清乾隆二十九年,江潮入郭,安徽巡抚托庸出康济门,迎潮头抛铁索杖三十,潮力退数尺,事闻,赐“江国风清”四字额,悬之门楼。
关于康济门,在《中国十八省府》里则有着这样的描述: “沿着江滨往西走,很快就到达了小南门,即康济门。城门上面的横匾上刻着四个大字:“江国风清”。对于这几个字有许多的解释。“和风轻轻地吹佛着帝国的江河”或许是一种诗意的说法,以说明全国上下民风淳朴,吏治清明,就连大自然也都拥护一位好官吏。故事是这样的:在一场大水中,这个城镇被淹没,巡抚命令手下官员去祈祷,但却不奏效。”当他自己走出这个城门,下令用铁链抽打洪水时,洪水马上退去了好几英尺,皇帝听说此事后,下令要将这位巡抚的高风亮节刻在牌匾上,使之流芳千古。”
镇海门,又称大南门。
镇海门城楼悬一联:“夕照海门,玉笛数声搦杨柳;月横城阙,蓼花几点掠渔舟。”门上嵌有“海门天柱”四字匾额,城楼高大雄伟,当年以 “镇海门门镇海镇海门头镇海楼楼形镇海”,与“迎江寺寺迎江迎江寺腹迎江塔塔影迎江”形成绝对。今日大南门,因牛肉包子而闻名。
正观门,古城西门,亦称八卦门。清代查慎行诗“八卦依然列女墙,一城斗大划荆扬”是也。
正观门正对的,是三、五里外的皖河古渡口。过去,周边六邑来安庆府,多走皖河顺西门内正大街东行,街北,有两条小巷,名县下坡、司下坡。坡之顶,一为怀宁县衙门,一为安徽布政使司司署。
今之玉琳路,即昔日西正街(西门内正大街)。
集贤门,古城的北门。
集贤门上嵌有“宜城天堑”四字匾额,城楼悬一联“远眺龙山,雄关地脉来千里;近登凤阙,古郡江头有万家”。明代高启题安庆城楼诗“山随粉堞连云起”,此楼此景也。
集贤门往东不远的古城墙上,建有一亭,这就是黄花亭,毁于民国时期,亭上有联:“几声清响动山色,十里和风送稻香。”
关于集贤门“北面的集贤门外是刑场,嵌在北门城垛上的是四个横排的大字“宜城天堑”,当地的一位学者解释说,古代一位著名的将军偶然来到这里,感叹道:“此地宜城,天使然也。”所以传说安庆最初称为“宜”或“宜城”。“天筑”则意味着这里不像开封和北京那样,没有一座山是人工堆积而成的。它位于这个丘陵地带完全是“天意”。我们并不对这种阐释的对错负责。这一段城墙最近被修缮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