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道”。其中的“一、二、三、万”,只是个序号数字,表达的是万物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简单到繁复的演化发展过程。
在我看来,这是老子的万物生发演化“逻辑模型”,无需论证,老子只是告诉我们:宇宙万物就是这么从无到有,从最初的“一”到当下的“万”的。
宇宙万物整体如此,每一具体事物也是如此,比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它们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初始”到“壮大”的过程。
正因为有这样的过程,老子才揭示出这样的道理:“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重在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把隐患消灭在“未兆”“未有”之时。
鹖冠子以俞跗治病诠释“无为治国”之道,韩非子《喻老》,以扁鹊治“未病”,来解释老子的无为,即“圣人蚤从事”思想。这些案例都是为了说明: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在隐患尚处“安、未兆、脆、微”不显露的状态时,早图之。
既然万事万物都有从无到有、从隐到显,从少到多,从柔弱到强大的过程,因此圣人之治,治在“初始”未形之时,而不等事态恶化成“大”“壮”之时。
这就是“道生一……三生万物”,以及“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等给我们的启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是“三”,强名日道的也是“三”朋友们认为,万物虽然源于道,却不能直接说万物生于道,就像我们都是炎黄后裔,我们却各自有自己的父母一样。从老祖宗到当下的我们,其间的繁衍关系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这个关系不能乱套。
所以,“万物”只能是“三”所生,不能理解为“道生万物”。否则,传承关系紊乱,辈分也就差了。就是说,“一”是道之子,“二”是道之孙,“三”是道之重孙。因此,只能是“三生万物”。
出乎意料的是,反对“道生万物”的,居然很多还是在《道德经》解读领域很有影响的朋友,比如:
说
你说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你怎么就认为物质世界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呢?物质世界怎么个从无到有?怎么个从少到多?你知道开始是“少”的吗?现在的物质比过去的物质“多”吗?多多少?即使有新物质、物种产生了,但同时也有旧物质、旧物种消失了,怎么就证明是“从少到多”呢?你说我钻牛角尖也可以,如果解《道德经》,还是要经得起钻牛角尖,经得起追问的。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老子原文,不是我说的。从“一”到“万物”,不就是从少到多吗?还要论证吗?
我并没说现在的物质比过去的多,但当下的丰富,一定是从初始的的单一发展而来,不可能世界一下子就是当下这个样子。新旧物种的存亡,不影响整个世界的和谐有序。
道是无法生万物的,道是始万物之宗,而非生。 道生一,三生万物,中间还有一生二,二生三,孩子是妈妈生的,不能是奶奶生的,如果是奶奶生的就是爸爸妈妈了,不是自己。 如果不搞清楚一二三,就认为道生万物。 从道是万物之宗的角度看可以认为道生万物,但从母子女关系来看不能说道生万物。
道生一二三万,只是个过程,地产之物,也不是一下子全露出头来,总是有先有后。母生子,无论生多少,也只能一个个地生,这是常识。并非先生的就是后生的前辈,那才是真的乱套了。
从这个三开始有名的,叫真种子,强名日道。这里的三是可分化为阴阳的。而前面的一和二是不可分化的。不管你怎么推理也是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指的就是三。强名日道。
老子的道生一二三,三生万物是还没有天地的时候发生的事。后面的道生一,为气。清轻者升而为天,重浊者降而为地,为一生二,天地两立阴阳两判,天先索地,地再索天,天地相索,万物生焉。这里的道生的一,在老子里就是三。老子中的三生万物,是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为和。你说一样吗?你不修道焉能知此玄玄之事呢?不过你用后天之识能解成这样也是很不错的了。
很显然,朋友的说法接近荒谬,老子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只能在天地这个“二”之前,怎么可能是“三”呢?都把“道”与“三”混为一谈了,还怎么“修道”呢?
道不能生万物,道存在于万物之中。道生一是指一中有道,一中有道才能生二生三生万物。道不是直接生万物的,道是虚的,万物是实的。
道不能生万物,何来“万物之母”一说?
道为万物母的思想不容颠覆以我的观点来看,朋友们的理解是违反常理的,强大如斯的大道只生了个“一”,而道的重孙一下子生了宇宙万物!
如果非要用人类的繁衍来对照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我们也一样可以说我们有着共同的源头。但是,作为万物之一的人类,无论怎么一代代地繁衍生息,都不妨碍人类称“道”为母,正像我们称“天公地母”,或者长江、黄河为母亲河一样。
我们称之为天公地母、母亲河,我们的先祖,我们的子孙后代也一样称之为天公地母、母亲河,对源头的称呼,没有辈分之差。
何况,万物之生,皆因“道”,合道则生,不道早已。
回过头来再看我们的这些讨论,包括这篇小文,其实意义不大,因为,把无需讨论的话题拿来讨论,真的意义不大。
我们只需看《道德经》原文就可以了。
《道德经》第一章说“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说“道”是万物的“始祖”或“母亲”,但不管是“始祖”,还是“母亲”,两者“异名同谓”,并不存在辈分的问题,其意在于表达: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源头。
第四章说“渊呵,似万物之宗”,第6章说“谷神不死……是谓天地之根”,第20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25章又说“可以为天地母”,并且“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万物恃之以生。
五十一章说;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这里的“道生之”,说的正是“道生万物、道养万物、道成长万物……”,而不是“道生一、蓄养一、成长一……”。
老子开头就说“道生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语意十分明显,是“万物”而非“一”,更不是“三”。
人类,不管是先辈,还是后辈,都属于万物,都是由道而来,都要依道而生存。
再来说说这个“生”。
“道生之”中的“生”,“土”上有一嫩芽,造字原理是萌芽破土而出,从原先的“无”出现在“有”的“视界”里,在现象界,一切地产之物,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地母”所“生”。
那么 ,大地为谁所生?天为谁所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为谁所生?于是老子由现象界转向形而上之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总源头,并“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而“三生万物”中的“生”字,既不是比喻,更不是“分娩”之“生”,而是对万物生发演化过程的描述。
因此,“生”不是生物“胎生”“卵生”的“生”,而是发生、出现、呈现,比如“乐极生悲”,不能说“悲”的妈妈是“乐”,同样的,无事生非,妙笔生花,和气生财等,此“生”非彼“生”,不可等量齐观也。
就“三生万物”而言,“三”与“万物”之间不存在“母子”关系问题,因为它本身就是万物之一,如同一而再,再而三,“三”只是万物由少到多的过程之一。
总之,“道生万物”强调的的是“道”与“万物”的关系,即“母子”关系,万物由道而来。
“三生万物”强调的事物发生发展演化的过程,“三生万物”并不影响“道”作为“万物母”的地位与作用,这就像一个十月怀胎的母亲,不能因为孩子是第十个月出生的,就认为“十月”是孩子的妈妈。
#
曹合
有生于无,讲的大纲,三生万物,讲的是细节及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