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您的每一份支持都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创作出更好的文章,希望您能够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是对我文章的一种认可。
前言“我认为白崇禧是国民党军将领中最有才干的一个,而这句话可以说并非过奖。他不用说有多年的军事经验,他的指挥也比其他国民党军将领高明,可是因为他的军队现在是非常明显而且公开地在与人民为敌,而作为一个政党的国民党已经四分五裂,而且军事上的形势各方面也对他完全不利。因此,白崇禧那一点或多或少的军事才干,实质上在这里也就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
以上这番话是林彪在结束衡宝战役后,接受采访时说的。林彪跟白崇禧先后有过三次较量,分别是在四平之战、青树坪战斗和衡宝战役中。因此,林彪的评价并非没有事实依据,相反,他是在跟白崇禧多次交手后才得出的结论。
在众多国民党将领中,有不少因跟蒋介石有矛盾、而又没有留在大陆的将领,大多选择了留在香港,或是定居美国。
然而,得罪过蒋介石的白崇禧却选择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地方——台湾。
1948年12月,白崇禧提出国共和谈,并提出让蒋介石的下台的建议。这也让他跟蒋介石之间有了隔阂。
1949年12月10日,白崇禧收到了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信中,蒋介石“真诚”地邀请白崇禧赴台湾共谋大事,同信一起送来的,还有一些金砖。
最终,白崇禧经过反复思考后,最终去了台湾,促使他作出这一决定的,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有一种民国的情怀。但令白崇禧失望的,来到台湾后的日子并没有他想象中的好过,他不仅受到蒋介石的严密监视,而且一家人的处境也越发艰难。
“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对于新中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不少人都将原因归结为充分利用偶然出现的机会。实际上,近代以来,还不曾有一个政治集团经历过中国共产党遭受过的严酷的考验。
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之初,党员还很少,资源就更不用提了。直到1927年的时候才逐渐发展起来。然而,随着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遭受严重创伤,可以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
上了井冈山后,好不容易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创建了革命根据地,但在蒋介石连续五次“围剿”后,我党又放弃了这些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根据地,被迫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一次又一次的绝境处寻得求生的希望和机会,中国共产党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信仰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民党的失败也并非是因为缺少精兵强将和军事人才,相反,蒋介石身边还有不少智囊。
例如,被周恩来称赞为“高明的战术家”的陈诚。他不仅有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政治上也很有一套。
第四次反“围剿”时,陈诚便向蒋介石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求在苏区进行土改。表面上看,是国民党围剿红军,而红军在进行反围剿,但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较量,是国民党军队在跟根据地的所有民众在进行斗争。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陈诚才向蒋介石提出“我们也将土地分给农民”的建议。
不过,陈诚一提出这个建议,便遭到了国民党内部的反对,“我们绝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做了,那不就成了共产党了。”
最终,陈诚的建议自然没有受到重视,更没有被付诸行动。不过,在他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后,关于土改的政策却实现了。
不过,陈诚提出的土改跟我党的可不一样,他是要先把土地买回来,然后再分给农民。于是,国民党用偷运过来的黄金、金条等从当地的地主手中买回土地,然后再分给农民。最终,台湾才稳定下来。
除了陈诚之外,有着“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自然更算得上是智囊了,尤其是他在军事方面展现出的才能。
红军最终踏上了长征之路后,蒋介石根本不相信,他不相信共产党人离开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进行转移。
1934年4月,红军还没有长征的时候,还在广东的白崇禧便通过分析,得出了红军一定会进行战略战役的结论。除此之外,他还针对红军转移的方向、具体时间作出了大致判断。
结果一切如白崇禧预料的那般。不过,白崇禧虽然对自己的判断十分自信,但他并没有告诉蒋介石。因为白崇禧明白,作为桂军的领头人,一旦蒋介石信了自己的判断,他首先就会借红军长征,将其逼入两广,借此机会消灭自己和李宗仁等。正如白崇禧曾说的“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
10月10日,秋冬之际,红军开始长征。这时的蒋介石却以为五次“围剿”行动发挥了作用,大局已定。结果,红军并没有被消灭,只是转移了。蒋介石这才惊讶地问出了一个问题:“走的是主力吗?”
一两个月后,蒋介石才真正确定了“红军主力转移”的事实,而他手下的智囊白崇禧早在红军主力转移的半年前便已经判断出来了。
白崇禧没有跟蒋介石提,其实也是在意料之中的。毕竟,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内斗不止,白崇禧想要保全自己和军队,选择闭口不提便是最好的。
抗日英雄白崇禧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对抗西方列强侵略的一场正义之战,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凭借着不屈的战斗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九·一八”事变后,主政广西的白崇禧意识到,中日之间必有一场大战。于是,他提出了“武化广西”的方针,这一时期,全省18至45岁的男子全都参加了民团。其最根本的动机是抗日。
抗日战争爆发后,白崇禧便很少回家,而住在桂林的一家老小也时常要躲避日军空袭。桂林有不少天然形成的山洞,很适合当做防空洞。
日本人的飞机到处扔炸弹,不分军民,这一时期,包括桂林在内的不少地方的老百姓都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这一时期,白崇禧几乎每天都在抗日前线指挥作战。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极大鼓舞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其中,白崇禧功不可没,他留在徐州协助李宗仍指挥了这场战役。
在炮火声中,白崇禧更是经常亲往战地跟各级指挥官联系,鼓舞士气,交代作战战略和方针。
1944年,广西桂林沦陷,当地百姓进行大逃亡。由于奉行“焦土抗战”,因此,桂林当时已经陷入了一片火海,所有的物资都被烧光了。
当时,白崇禧整个家族80多人,由其妻子马佩璋带领着逃到了重庆。由于家中有两位分别是90岁和70多岁的老人,因此,白家拖到了最后一批才离开桂林。
逃难途中的日子很是艰苦,大家挤在火车上,都不敢下来,就怕下来了就上不去了,而火车后面还有日本人在追着。
1944年12月,一路担惊受怕,白崇禧一家人终于来到了重庆。不过,来到重庆也并不意味着安全,他们依然每天都要关注着日军飞机的动向。
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整个重庆都沸腾了,大家连觉也不睡了,大街上满满的都是人,大家欢声笑语,期待着未来的新生活。
不过,没过多久,解放战争便爆发了。白崇禧又上了战场,同解放军展开厮杀。这一时期,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关系很好,不过,他们更适合“共患难”,而非“同富贵”。
其实,从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关系是很复杂的,虽然蒋介石是“总统”,但白崇禧性格并不是唯唯诺诺。所以他们的关系好坏是阶段性的。有时候好,有时候又不好。
蒋介石很器重白崇禧的军事才能,因此,可以看到,战争时期,两人的关系便很好。然而,其他时间就不是很好了,尤其是在白崇禧来到台湾后。
白崇禧来到台湾后,虽然他还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待遇也很高,经常要出席重要的活动、军事演习等。但实际上,他却时时刻刻被特务监视着。对此,白崇禧并没有提出过什么反对的声音,他选择了以沉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
1952年以后,白崇禧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虽然事业不顺,但他的家庭生活过得十分和睦。而这,跟他的妻子马佩璋无不关系。
马佩璋出生于桂林的一个官宦家庭,生活条件优渥,作为长女,马佩璋在家中受到万般宠爱。她未出嫁时,便已经开始管家了。年纪轻轻,便展现出了独当一面的气魄。
马佩璋虽然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但她的思想可不封建,读过几年私塾,又在新式学堂接受过新思想的洗礼,学生时期,还参加过学生游行。
出身名门,加之本身就很优秀,因此,说媒的人都快把马家的门槛踏烂了。然而,马佩璋的父亲对女婿的要求可是很高。
最终,看来看去,选来选去,白崇禧进入了马家的视线。在媒人的介绍下,白崇禧便和马佩璋走到了一起。虽然是听从父母之命结下的姻缘,但这段婚姻却十分美满。
1925年,白崇禧和22岁的马佩璋结婚,婚后,马佩璋过上了相夫教子、操持一家人生活的日子。马佩璋自己是不喜欢抛头露面的,为此,她还多次婉拒了宋美龄、回教同胞等推举她出任重要职务的提议。当然,除了因为不喜欢抛头露面而拒绝这一提议外,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她对政治不感兴趣。
在战场流血的白崇禧回到了家中,就成为了一个普通的丈夫和父亲。一直以来,虽然白崇禧很有社会地位,但马佩璋却也时刻担惊受怕。战乱中,家中几次逃难都由马佩璋带着。
此外,白崇禧在跟孙传芳激战时,一度失去了消息,外界甚至不断传出白崇禧已经阵亡的噩耗。当时,整个白家都笼罩在一片阴郁之中,只有马佩璋不相信,她独自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四处寻找丈夫的身影,一直从上海找到了南京。
马佩璋甘心躲在白崇禧身后,管理着一整个大家族。无论是在风光无限的时候,还是在台湾受到冷落的日子里,白崇禧和夫人马佩璋依然相亲相爱,生活温馨幸福。儿子白先勇在回忆父母时,曾这样说:
“我父母关系很好,我父亲是个性强悍的人,但是他谦让我妈妈,吵架了,我妈妈撒点‘老娇’,他就让了。”
1962年12月4日,马佩璋在台湾病逝,终年59岁。妻子的离世让白崇禧深受打击,儿子白先敬心疼地说:
“一宣布我母亲死亡的时候,我父亲血压马上飙到快两百,我父亲血压量的。他坐在那里还能强忍住,我看得真是印象很深刻、很痛心地看他,看我父亲忍在那里,撑在那里,他那种撑,他撑了一辈子撑在那里为了什么,但我母亲过世我想他撑得最辛苦。”
白崇禧的女儿回到了家1986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血战台儿庄》正式上映,而外界在得知中国大陆正在筹拍这一电影的消息后,立即引起了巨大反响。
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专门从美国回到了大陆探亲,并提出了观看《血战台儿庄》的要求。虽然当时影片还在后期制作中,但有关方面还是为他播放了没有剪辑好的影片。
影片上映后,还引起了白崇禧的后代的关注。由于影片的故事讲述到1938年4月7日日军被赶出台儿庄,但滇军在台儿庄战役中作出的贡献则是在这之后。期间,不仅云南方面向剧组提出了要展现滇军贡献的要求,剧组还收到了很多民间的来信。
因此,考虑到这些,在《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中,还为白崇禧亲自加上了一句台词,向观众说明滇军六十军正在赶来台儿庄的途中。
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句话,让白崇禧的女儿白先慧时隔四十年后,重新回到了故乡。
1966年12月2日,白崇禧在台湾逝世,死后,跟其他将领一样,他的墓地也朝着大陆的方向。白家的孩子们深知父亲落叶归根的遗憾和渴望,他们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够回到大陆。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心愿一直未能实现。
1979年1月1日,大陆发布《告台湾同胞书》,这标志着两岸关系即将迎来新的变化。也让白崇禧的女儿白先慧萌生了回家的想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两岸关系进一步升温。《血战台儿庄》上映后,由于引起了很多国民党将领后代的关注。
白先慧回家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她找家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的是,却遭到了强烈反对。兄弟姐妹们纷纷劝她,“父亲被共产党列入了‘内战战犯的名单’中,只是因为大陆上映了一部电影,你就要以身犯险。我们不同意。”
其实,白先慧在问他们的时候便已经下定了决心。尽管大家都不支持她,但白先慧还是收拾好行李回来了。她认为,既然李宗仁的儿子能够来去自如,为什么白崇禧的孩子就不行呢。
就这样,白先慧默默地回到了家乡桂林。起初,为了不让有关方面发现她的行踪,她便借住在了李宗仁原配妻子李秀文家中。李秀文得知她是白崇禧的女儿后,很是高兴。
刚来桂林的前几天,白先慧十分小心,还多次叮嘱李秀文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份。过了几天后,白先慧发现根本没有人注意自己。于是,不好意思一直打扰李秀文的白先慧,便住进一家旅馆。
过了一段时间后,白先慧准备退房离开时,却被前台的服务员告知“不收房钱。”同时还“欢迎她和家人回家”。
白先慧立即意识到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原来,白先慧一进入大陆,国家有关部门便已经知道了,为了不打扰她,特意没有同她见面,只是交代了宾馆尽可能照顾。这让她十分感激。
来到机场安检时,机场的工作人员发现白先慧行李中带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打开后才发现,原来她带了故乡的一些泥土和石头。
原本还在担心带不走这些东西的白先慧,却看到机场的工作人员默默地帮她拉上了行李,让她带走了。
这趟桂林之行,白先慧收获了来自家的满满的感动。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