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患血管瘤,34岁得癌症,49岁送别母亲,朱迅用尽一生追求母爱

郗虑看娱乐人物 2024-11-09 06:56:33

谁能想到,娱乐圈这个看脸的地方,朱迅能一直保持甜美笑容,背后却是一次次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北京马拉松赛道上,她又来了。甲状腺癌刚复发,医生让她好好休息,可她偏不。"我要用跑步告诉癌症,你吓不倒我。

"这个倔强的女人,用脚步丈量着生命的长度。

说起和癌症的较量,朱迅可是个"老熟人"了。17岁那年,她在日本打工时晕倒,医生说是血管癌。那会儿她还是个未成年的留学生,父母虽然在日本,但她愣是一个人扛着。

为了省钱,她只敢去小诊所做手术。手术后第二天就回去打工,连休息的时间都舍不得给自己。可老天爷跟她开了个玩笑,病没过多久就复发了。

这回是好心人把她送进了大医院。

躺在冰冷的病床上,17岁的小姑娘终于撑不住了,给远在日本的母亲打了电话。盼来盼去,等来的却是母亲半个小时的探视和一句"你本来就不该来日本"。

那半个西瓜,成了她和母亲之间最苦涩的回忆。

命运似乎总爱和朱迅开玩笑。2007年,34岁的她又被确诊甲状腺癌。这回可把她吓坏了,甲状腺癌会影响声带,对一个主持人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我的声音会不会就此消失?我还能继续当主持人吗?"这些问题日夜折磨着她。

但这一次,她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老公王志寸步不离地陪在身边,婆婆从老家赶来照顾孩子。有了家人的支持,朱迅重拾信心,一步步战胜了病魔。

如今,甲状腺癌复发,但朱迅的眼神里没有恐惧。"和癌症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我早就不怕它了。"她说这话时笑得灿烂,仿佛在说今天吃什么一样轻松。

看到她在马拉松赛道上奔跑的身影,很多人都红了眼眶。这个用笑容示人的主持人,用汗水和泪水写就了一部与死神抗争的传奇。

她像打不死的小强,每一次倒下都能爬起来,用生命诠释着什么叫坚强。

朱迅说:"生命就像马拉松,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能不能跑完。"这大概就是她的人生态度——即便身后是癌症的阴影,她也要一直向前跑,用脚步丈量生命的宽度,用汗水浇灌希望的种子。

病魔她打不倒,生活她不言苦,这就是朱迅,一个用生命在赛跑的主持人。

"对不起,我不能陪你一起住。"这是朱迅收到的最后一次来自母亲的拒绝。母女关系怎么会变成这样?这个问题困扰了朱迅大半辈子。

回到1992年,17岁的朱迅躺在日本医院的病床上。刚做完血管癌手术,浑身疼得厉害。母亲赵瑞云带着半个西瓜来看她,却只坐了半小时就匆匆离开。

那个夜晚,疼醒的朱迅看着床头那半个西瓜,饿得不行却只能一小口一小口地吃,连西瓜籽都不敢吐,只能硬生生地咽下去。

"妈,你爱我吗?"她问着空荡荡的病房。没有人回答,只有呼呼的风声,像是在嘲笑她的孤独。

其实从小,朱迅就在追逐母爱的路上狂奔。父母长期在日本工作,把她和姐姐丢给姥姥带。上学时,她拼命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就希望见到父母时能得到一句夸奖。

为了亲近父母,高中毕业后她放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机会,选择去日本留学。可父母的反应却冷淡得让人心寒:"只给你交第一学期的学费,其他的你自己想办法。

朱迅没有放弃,她咬着牙在异国打工,一天只睡4个小时。可就在这时,血管癌找上门来。住院的那一晚,她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母爱的缺席"。

后来朱迅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家。看着婆婆对她的疼爱,她更加渴望母亲的关爱。可每次邀请母亲同住,得到的永远是拒绝。

母亲赵瑞云选择独自在加拿大生活,也不愿意和女儿团聚。

直到49岁那年,在一档节目里,母亲终于道出了埋藏多年的心事。原来一切都有难言之隐。母女俩终于迎来了最亲密的相处时光,朱迅以为这是新的开始,却不知道这竟是最后的告别。

两个月后,母亲悄然离世。朱迅对着天空呐喊:"妈妈,回家吧!"可这一次,再也等不到任何回应。西瓜的苦涩,病房的冷清,加拿大的距离,所有关于母亲的记忆都在这一刻涌上心头。

她终于明白,爱有千万种方式,母亲的选择或许是另一种表达。只可惜,这份领悟来得太晚,永远定格在了49岁的那个告别。

如今的朱迅学会了坦然,她说:"妈妈,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只是我们都不擅长表达。"这大概就是生命给她上的最后一课:爱,有时候需要用一辈子去读懂。

"是个女孩。"这句话,让朱荣根夫妇的期待瞬间落空。他们已经有两个女儿了,这次本以为会迎来梦寐以求的儿子。

连名字都准备好了—"朱迅东",结果只能草草改成"朱迅"。

从出生那刻起,朱迅就背负着"不是儿子"的遗憾。父母没有新生儿降临的欢喜,只有"怎么不是儿子"的惆怅。

这个不被期待的女孩,注定要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但朱迅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14岁那年,她以主持人身份登上《我们这一代》的舞台。年纪虽小,主持功力却让现场的前辈们惊叹不已。

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发光,证明自己不比男孩差。

命运总有意外之喜。15岁时,朱迅陪姐姐去试镜电影《摇滚青年》,却意外被导演苗壮壮相中。当时所有人都不看好她,觉得一个毫无经验的小姑娘怎么可能演好戏。

但电影播出后,朱迅的表演惊艳了所有质疑的人。

为了追逐父母的足迹,她放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机会,选择去日本留学。虽然父母只愿意支付第一学期的学费,但她靠着打工硬是在异国扎下了根。

功夫不负有心人。朱迅成功进入日本NHK电视台,成为他们唯一的华人主持人。《中国语讲座》节目让她在日本打响名号,还获得了"在日杰出华人"的称号。

一个不被期待的女孩,在异国他乡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芒。

回国后,朱迅又闯出了一片天地。虽然刚入央视时,因为语言不适应被要求暂停出镜,但她仅用了不到一个月就调整好状态。

从《正大综艺》到《欢聚一堂》、《同乐五洲》,她用实力证明自己绝不是"次品"。

看看现在的朱迅,谁还记得她曾是那个"不是儿子"的遗憾?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她用才华和坚持,把人生活成了最好的样子。

这个出生就被打上"不完美"标签的女孩,用实力给自己正名。她要告诉世界:不是儿子,又怎样?女儿照样可以发光发热,照样可以活出精彩人生。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反击:用优秀告诉那些质疑的人,性别从来都不是限制,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才是人生最大的动力。

2002年,非典肆虐。一个叫王志的记者,频频出现在新闻前线。那时的朱迅,正在央视主持《面对面》节目,没想到这档节目,让她遇见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

王志比朱迅大八岁,或许正是这份成熟稳重,让朱迅第一眼就被吸引。而王志也被朱迅甜美的笑容和专业的主持功力所打动。

两个人,就这样在特殊的年代,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但朱迅很谨慎,她说"好感不足以让我跟一个认识没多久的人在一起"。

转机来得猝不及防。父亲突然被诊断出结肠癌,朱迅一时慌了神。这时的王志,展现出了让朱迅彻底心动的一面。

他不但帮忙联系专家会诊,还一直陪在朱迅身边,任劳任怨地照顾她父亲。

这个时候,朱迅终于确定:这就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2004年,他们在王志的老家举办了婚礼。2005年,儿子王法的降生,让这个家更添一份温暖。

生活总算对朱迅温柔了一回。婆家人给了她最深的爱,填补了原生家庭的遗憾。2007年朱迅患甲状腺癌时,王志寸步不离地陪伴,婆婆更是从老家赶来照顾孩子。

这种被爱包围的感觉,是朱迅从小到大都没体会过的。

命运和她开了一个玩笑:公公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但这次,朱迅选择用爱回报。她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照顾公公,洗衣做饭、擦拭身体,从不喊累。

婆婆感动地说:"我有全世界最好的儿媳。

这个评价,让朱迅眼眶湿润。从小缺失的亲情,在婆家得到了三倍的补偿。原来,爱是相互的,你真诚以待,就一定能收获真心。

2002年的那次相遇,不只是给了朱迅一个完整的家,更让她明白:有些缘分,就是来弥补你上半生的遗憾。在最无助的时候遇见对的人,这大概就是命中注定吧。

如今的朱迅常说:"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了王志。"因为有了这份爱,她终于不再是那个追寻母爱的孤独小女孩,而是一个被爱环绕的幸福女人。

人们常说,命运总是给重负给最坚强的人。朱迅的人生就像过山车,17岁血管癌手术后孤独地吃着西瓜,父亲患结肠癌时的惊慌失措,34岁因甲状腺癌差点失去自己的声音。

每一次,生命都在考验她对爱的理解。

可谁能想到,这些痛苦的经历,最终让朱迅学会了一件事:爱要学会循环。那些年她缺失的母爱,让她格外懂得付出的珍贵。

当公公因脑溢血瘫痪后,她选择用最暖心的方式回报这个给了她温暖的家庭。

没有怨言,没有抱怨,朱迅每天细心照料瘫痪的公公。洗衣、做饭、擦拭身体,这些累活她从不喊苦。婆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常说:"我有全世界最好的儿媳妇。

"这句话,是对朱迅最好的褒奖。

生命真是个神奇的礼物。原本朱迅一直在追寻母爱,可当她学会去爱别人的时候,反而治愈了自己。那个17岁在医院孤独无助的小女孩,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会用爱温暖他人的女人。

今天的朱迅,依然在和甲状腺癌抗争。但这一次,她的眼神里没有恐惧,嘴角依然挂着笑容。因为她知道,身边有爱她的丈夫王志,有视她如己出的婆家人,还有她最爱的儿子王法。

"我这一生都在寻找母爱,现在终于明白,爱不是单向的索取,而是双向的交流。"朱迅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那些年追寻不到的爱,如今都化作她给予他人的温暖。

也许这就是上天给朱迅最好的礼物:在追寻母爱的路上,她不仅收获了更多的爱,更学会了如何去爱。那个曾经渴望被爱的小女孩,如今已经成为了别人生命中的一束光。

生命的齿轮就是这样,你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朱迅用一生教会我们:爱,从来都不会亏欠一个真诚的人。即便生命给你重负,也请相信,那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更懂得爱的人。

现在的朱迅说:"我终于懂了,原来幸福不是等来的,是自己给的。"这大概就是她最珍贵的人生领悟:在爱别人的过程中,我们终将治愈自己。

0 阅读:1
郗虑看娱乐人物

郗虑看娱乐人物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