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谦语谈书风
编辑|谦语谈书风
消失千年的龙鳞装重现于人世间!
然而,传承这项手艺的并非是著名的艺术大师,而是一个80后的河北小伙。
此人名叫张晓栋,为此,他毅然放弃了航天专业的“铁饭碗”工作。

他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成为了世界独一位掌握这门手艺的人。
那么,龙鳞装究竟是什么呢?
张晓栋与它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视网《人物·故事:“复活”龙鳞装·张晓栋》】,2022年9月29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与纸张结缘相传,在唐朝时期,跨虎女仙吴彩鸾下凡,在八月十五这天邂逅了贫苦书生文萧,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生。
可奈何人仙殊途,此事被玉皇大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将吴彩鸾贬为凡人。
即便如此,也没有阻挡两人相爱的脚步,他们最终结为连理,过上了平凡的生活。

只是,文萧痴迷于考取功名,整日只知道读书学习,却不知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为了维持生计,吴彩鸾便学着抄书,随后拿到集市上卖。
她的字迹工整漂亮,一日又可写出十万字有余,因此两人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为了让自己抄的书能更加受欢迎,她发明了一种叫做“龙鳞装”的装订方式。
只见,书页鳞次错落地叠在一起,随着指尖划过,纸张翩翩起舞,宛若神龙游走一般灵动......

奶奶讲的神话故事,在张晓栋的内心种下了一颗种子,没想到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小时候,张晓栋的父母为了养家糊口,总忙于工作,便把他交给爷爷奶奶照顾。
爷爷奶奶家没有各式各样的玩具,唯有一书架的书籍与他作伴。
也正因为如此,张晓栋从小就对书和印刷技术有着特殊的感情。

每当看到那些古老的书籍,他也总是想象着它们背后的故事和历史。
他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将一本本书籍拆开,再自己研究着重新组合到一起。
这种“破坏大王”的行为,放在别的父母眼中,可难免不了一顿揍。
可张晓栋的父母却不曾责怪他,反倒是鼓励他发动脑筋去创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晓栋逐渐长大,并且考取了满意的大学。
只是人们没有想到的是,他选择了航空专业,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理科学霸”。
他与书籍之间的牵绊,似乎被时间冲散,逐渐遗忘在密密麻麻的数据之中。
毕业之后,张晓栋也如愿地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他的人生似乎已经踏上了康庄大道,平坦而舒适地度过此生。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晓栋获得机会参观一家小型印刷厂。
一张张轻薄的纸张,经过一系列装订,变成一本本精致的书。

整个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只令人心旷神怡,浮躁的内心也瞬间平静。
张晓栋看得入迷了,似乎有什么牵引着自己,去做一个大胆的决定。
不久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铁饭碗”的工作,进入一家印刷厂上班。
那一刻,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2008年,互联网兴起,碎片化的网上阅读逐渐走入了人们生活,它的方便与快捷深得读者的喜爱,似乎下一秒就要取代纸质书。
眼看着自己心爱的书籍走向消亡,张晓栋决定做些什么,留住书香的气息。
然而,有这份心思,却没有构想,却是他一直苦恼的事情。
直到有一次在翻阅书籍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一种叫“龙鳞装”的装订方法。

猛然间,奶奶讲的那个神话故事再次浮现脑海当中,原来自己早已听说过。
那时,他也无数次问过奶奶:“龙鳞装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而奶奶却遗憾地说:“我也没见过,我想,那应该是一件绝美的艺术品,只可惜,这门手艺再也见不到了......”

岁月流转,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张晓栋再次想起此事,他决定去追寻传说中的龙鳞装。
从那时起,他租了一间简陋的工作室,开始深入研究“龙鳞装”的历史和技艺。
张晓栋查阅了大量的古籍和资料,甚至亲自到各大图书馆和博物馆寻找线索。
然而,令他失望的是,关于龙鳞装的信息寥寥无几。

唯一留下的只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那件《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然而,却连实物都看不到,仿佛这种神奇的技艺早已消失于人世间。
可他依然不愿意放弃,在接下来的日子,他不断地走访该领域的专家与手工艺人。

据他们所说,龙鳞装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技艺也早已经失传了。
而像张晓栋这样的门外汉,想要弄清楚其中的玄机,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这一切的困难都没有击退他,反倒是越发激起他的斗志。

从那之后,张晓栋几乎将自己“锁”在工作室内,苦心研究这门艺术的传承。
这期间,他仅靠着曾经的积蓄维持生存,最苦的时候只能吃馒头配咸菜。
放弃“铁饭碗”搞艺术究竟图什么?在许多人眼中,他不过是在不务正业罢了。

可张晓栋不畏别人的流言蜚语,拿出科研的精神,研究龙鳞装。
随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张晓栋对这门艺术便多了一层敬意。
在参透其制作的理论后,他便先拿《三十二篆金刚经》试水。

从逛遍整个北京只为了找到合适的纸张,再到一次又一次的粘贴,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张晓栋发现,龙鳞装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的不仅是精湛的技艺,还有耐心。
单说粘贴这一步,就必须做到连0.1毫米的误差都没有,否则便会出现画面中断的现象。
而对纸张乃至周围环境的湿度,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他不断尝试,不断摸索,一晃13年过去了。
在张晓栋的坚持下,他终于掌握了龙鳞装的制作技艺。
2010年,首部龙鳞装作品《三十二篆金刚经》完成,顿时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

只见一层层宣纸相叠在一起,合上是一本古色古香的卷轴,展开便好似一条灵动的神龙在盘旋游走。
然而,张晓栋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依然走在创新的道路上,发明了经折装与龙鳞装相结合的装订方式。

时隔4年,一部重达400斤、近3000平米的鸿篇巨制《红楼梦》问世。
每一页上的人物,活灵活现地跃于纸面,栩栩如生,只叫人连声称奇。
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古籍的原貌,更让人们在翻阅时,感受到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同时,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段有温度的文化与历史。

如今,张晓栋已经完成了8部作品,不少收藏家想要斥巨资买下,却遭到了拒绝。
因此在他的眼中,自己所做的这一切,从来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将文化传承下去。
如今,张晓栋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位掌握龙鳞装技艺的人。

他的传承不仅让这项技艺得以重现人世间,也激励着更多的人去追寻自己的热爱。
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完成的延续。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我们的瑰宝,传承那些带着时光印记的古人智慧。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点击”关注”,为您持续更新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