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没有清算发小汤和,为什么汤和后代却越过越惨?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5-02-26 16:00:37

汤和的命运,可谓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一个缩影,既有幸运,也有不幸。

一方面,他与朱元障同为凤阳人,自小相识,共同经历了起义的艰难岁月。

明史记载,他们“从小一起长大”,至正十二年(1352年),27岁的汤和便带领乡勇加入了濠州(注:濠州,音háo zhōu,并非毫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

他凭借战功升为千户,并写信邀请当时落魄的朱元璋投奔自己,这成为朱元璋事业的转折点。

后来,朱元璋一路高升,汤和始终保持着对老朋友的忠诚,在许多人对朱元璋不满时,他总是出来维护。

然而,汤和的军事才能并不突出,明史中常有他被敌军击败后求救的记载。

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汤和仅被封为中山侯,而非开国公。

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对他十分关照,暗中给予许多钱财,并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加封他为信国公。

然而,汤和并非没有犯过错误。

一次,他在镇守战略要地常州时,酒后失言,称自己“骑在屋脊上”,暗示可以随时投靠张士诚。

此事被朱元璋得知,虽加封了他信国公,但却严厉警告了他。

此后,汤和谨言慎行,成为功臣群体中相对低调的存在。

然而,明朝初年的政治斗争异常残酷。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案爆发,这是胡惟庸案的延续。朱元璋认为李善长知情不报,将其处死。

汤和因与其他功臣联系不多,且正值中风瘫痪,侥幸逃过一劫。

朱元璋念及旧情,并未追究他的责任。

但更大的危机随之而来。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的舅舅蓝玉,因自身问题和政治形势,成为朱元璋打击的目标,蓝玉案爆发,无数和蓝玉有关系的人被杀。

和蓝玉有过交集的人全部人心惶惶,这里面就包括汤和。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接到命令入京,他不敢耽搁,虽然已经卧床不起,依然以病重之躯前往南京。

朱元璋见到卧病在床的汤和,看着留着口水磕头不止的发小,不禁动容落泪,“这分明是一个马上就要死的人了啊!”

于是,朱元璋没有打算深查汤和的问题,让他安心回家养病,并送予大量钱财。

汤和最终在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但他的后代却命运多舛。

长子汤鼎早逝,嫡孙汤晟及曾孙汤文瑜都英年早亡。

至宣德十年(1435年),汤文瑜的嫡长子汤杰请求袭爵时,因家族断爵已久,最终未能成功。

信国公的爵位,至此断绝。

这不仅是汤和个人的悲剧,也是明朝开国功臣群体命运的一种写照,他们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却在盛世之后,或因政治斗争,或因自身原因,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不已。

主要是因为靖难之役之后,明朝皇帝们就一直在有意打击开国勋贵。

很多爵位在永乐朝就断了。

要是恢复你们家的,那别人家是不是也得找上门来?

那到时候我该如何处置?大不了苦一苦勋贵,骂名朕也不担。

到了明孝宗的弘治五年,这时明孝宗刚刚册立自己的儿子朱厚照为太子,心情很不错,就打算给当年受爵的开国元勋后代们发一个大红包。

这时候,汤和的后人出来了,请求说:“信国公这个爵位我们是不敢想了。当年太祖皇帝在洪武三年封给老爷子的中山侯,我们家还能凌合一下,也能用。”

明孝宗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发现当年明英宗已经下旨不让这一家子袭爵了。

于是他说:“没有爵位的时候,你们过的还行吗?给你们一个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就可以了。”

直到明世宗嘉靖年间,从藩王成为皇帝的朱厚熜,为了拉拢这些旧臣,破天荒地给那些失去爵位的功臣后代封爵。

关键是嘉靖皇帝封的这些爵位,有好几个都是当年太宗皇帝永乐朝时就已经被废掉的。

嘉靖觉得太宗废掉的爵位,关我成祖皇帝什么事?

就这样,嘉靖一年的四月,李文忠的七世孙李性被封为临淮侯,邓愈的六世孙邓继被封为定远侯,汤和的后代汤绍宗则被封为灵壁侯。

算一下,从汤和到汤绍宗,汤家的爵位已经丢了140多年了。

直到这时,这一家人才算是真正恢复了贵族的身份。

哪怕没有能够拿回老祖宗的中山侯,可是最起码嘉靖也算是给了他们一个侯爵,这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54
德叔谈史悠悠过

德叔谈史悠悠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