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尘谷行知
做人做得太满,就会招来人厌;做事做得太满,就会走向衰败;求福求得太满,便会引致灾殃;说话说得太满,则会败露自己的弱点。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
凡事如果太过于追求圆满,可能会失去很多乐趣,一个人把自己修圆满了,也就没必要继续呆在这个俗世间,因为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都与你无关了,这个时候,你将陷入更加艰难的生命困局。
也就是说,当你觉得人生已经了无生趣时,你将面临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劫,渡过了,等待你的将是一片开明气象,你将超然于世,不役于物、不系于情。
渡不过去,那么你依然不得不整天和俗情俗事纠缠不清,继续体会这暗淡无光的生命时光,直到终止的那一天。
不要过分追求圆满,要知道只有追求的过程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都不过是一堆孤零零的黄土,以及荒芜的杂草。
《道德经》:“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世界上最完美的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些缺憾,但是它的作用却是用之不竭的。后面那几个词句我就不说了,自己体会吧,都是相同意境。充盈对应虚空,正直对应弯屈,灵巧对应笨拙,善辩对应木讷。
王弼《道德经注》:“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充足,随物而兴,无所爱矜,故若冲也。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
王弼的这段话我不想过多陈述。
拿起你面前的镜子,不作人为意念的安排,目不转睛地盯着镜子里面的自己,等待片刻,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不认识镜子里面的你了,感觉镜子里面的人很完美,又似乎这个人身上有很多缺点,可就是无法形容,当你的心灵进入到这个状态时是最圆满的生命境界。
上天塑造每个人的时候都是非常完美的,谓“随物而成”。但是我们为什么就看不清自己最完美的那一面呢?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