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李敏,为何要跟着后妈江青姓李,李敏反驳:名字是爸爸取的

南书房 2024-08-08 12:05:02

1936年,长征后的陕北,红军在保安县的一孔石窑洞里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李敏,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出生的。她的母亲贺子珍由于长征时的伤痛和营养不良,李敏出生时显得特别娇小。当时的邓颖超来看望贺子珍,看到这个小婴儿,忍不住抱起她,轻声地感叹:“真是个小娇娃。”在一旁的毛泽东听见了,也随声应道:“对,就叫个‘娇娇’吧!”

于是,“娇娇”成了她的代号,然而她的正式名字“李敏”则是在她上中学前,由毛泽东亲自起的。

李敏的童年并不平静。她出生后的第二年,母亲贺子珍因为病情恶化,被送往苏联治疗。1940年,考虑到贺子珍在苏联的孤单,毛泽东安排人将年仅4岁的李敏送往苏联与母亲团聚。李敏在苏联度过了她的童年,直到1947年才回到中国。两年后,北平解放,毛泽东接李敏到北平一起生活,父女之情才得以真正培养。

尽管毛泽东对李敏宠爱有加,但在教育上却从不放松。李敏上初二那年,想去上海看望母亲,但她从未独自出过远门,心里难免忐忑。于是她小声问毛泽东:“爸爸,我能不能找个人送我去上海?”毛泽东却果断地答道:“你已经是大孩子了,自己去吧,买票坐火车,哪里需要人陪呢?”李敏听后虽然感到委屈,最终却还是独自完成了这次旅程。后来她回忆道:“要不是爸爸对我这么严格,我怎么可能变得这么独立呢?”

1958年,李敏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这里,她与中学时的同学孔令华重逢,并逐渐发展了感情。然而,两人的恋情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期间,孔令华的学习成绩一度下滑,李敏对此感到不满,直言要减少来往,让孔令华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孔令华后来在李敏的鼓励下,学习成绩得以提升,两人的感情也再度升温。1959年夏天,毛泽东亲自在中南海为李敏和孔令华举行了婚礼,父亲的祝福让这段婚姻更加稳固。

1962年,李敏生下了儿子孔继宁,这让毛泽东非常高兴。然而,李敏一家却因为外界的复杂局势,被迫搬离了中南海,甚至连出入证也被收回。从那以后,李敏再见到父亲变得十分困难。毛泽东得知后,感慨地说:“手心和手背,都是手上的肉啊!”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李敏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情景,心中充满了痛苦和不舍。父亲静静地躺在床上,面容安详,穿着那套人们熟悉的“毛式服装”,李敏忍不住扑上去,想要抓住父亲的手,但她知道,再也听不到那个熟悉的“娇娇”了。

父亲的离世让李敏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空虚。1984年,贺子珍也相继去世,从此李敏更加沉默寡言,几乎整年整月地守在父母的遗像前。她的生活十分简单,穿着一件非常旧的军衣。朋友劝她扔掉,李敏却淡然回应:“是衣裳就能穿,扔掉太可惜了,穿惯了么!”

尽管生活简朴,李敏在得知家乡韶山要建造毛泽东的雕像时,毫不犹豫地捐出了300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金额。女儿孔东梅不解地问:“妈,您平常总说没钱,这次怎么一下子捐了这么多?”李敏笑着回答:“平时花得少,才能攒下这些钱。家乡的父老乡亲生活不富裕,还要建爸爸的铜像,我作为毛泽东的女儿,怎么能不尽点力呢?”

晚年的李敏面对外界的流言蜚语显得从容不迫。有人问她:“你应该姓毛,或者姓贺,为什么跟着江青姓李呢?”李敏淡淡一笑,摇摇头说:“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叫什么,都改变不了我是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这名字,是爸爸给我起的。”

在父母的影响下,李敏一生过得低调而坚定。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用行动诠释着她心中对父母的深深敬意。

5 阅读:1110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