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在部队,我一篇文章被《解放军报》刊登,立了三等功,激动的一夜未眠!

告别旧十光 2024-11-22 17:08:07

闲来无事,我翻阅自己的作品剪贴本,发现最早发于《解放军报》上的一篇小短文《向地方报刊投稿莫忘保密》,将我的思绪一下拉到了30年前那个火热的军旅生活,那个追梦与纯真的时代。

当年带着文学梦、军事记者梦走入军营。军事训练之余,我把所有的空余时间全部用于读书、看报、爬格子上,期盼自己的写在稿纸上的文章早日变成铅体字。

我1993年入伍,在当兵的日子,我坚持为军报写新闻稿用掉了50多本稿纸、800多枚信封,可惭愧的是没有一篇文章在军报上“露面”过。

初学写作时,当听别人说发表文章如何如何困难时,我还不屑一顾,认为自己的基础好(入伍前曾给在地方各类报刊、电台上用稿30多篇),在军报上发表文章肯定没多大问题。

当节假日里别人把这些时间用在打牌、侃大山上时,我都要把自己关在屋里辛辛苦苦地爬格子,一篇又一篇。

每当我从通信员的手中拿到军报时,都要迫不及待地打开寻找自己的文章,可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让我失望,在700多份(期)军报上始终没有出现自己的名字。望着那厚厚的一摞摞底稿,那时我真的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每当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被别的作者写出来发表时,我就抑制不住一种强烈的写作欲望: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于是我又拿笔来写呀写,绞尽脑汁、精心打磨,一写就是深夜甚至整个通宵。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日,午休的时间,连队的文书急切地告诉我:刚才基地(军级)宣传处某处长打来电话,说你有一篇文章被《解放军报》刊登了!

我当时惊讶地“啊”一声问他,真的假的?他肯定地说,绝对真的,宣传处的领导刚来的电话,说还要见见你。听到这话,我兴奋地差点跳了起来。

我连忙请了假,去上一级单位找这期的军报(军报发到连队要比机关晚两天)。

我到团部,收发室的人说还没有到,于是到了师部,仍然没有到,我赶忙到了军部,托在军部警卫连的老乡战友找到了这期《解放军报》,拿着这期散发油墨余香的军报 ,我仔细端详,反复阅读,心中感慨万千。

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军部我一路小跑到了连队。第一时间把军报拿给了指导员看,然后全连的战友们也过来争相传阅,向我道喜、祝贺,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理解当年一位文学爱好者当时的心情。大家可能不知道发表这篇文章的价值,一个连队的小战士能在军队最高级别的报纸上用稿(解放军报是中央级报刊)实属罕见,无异放了一颗大卫星!

当时,无论是团还是师,一个专业搞宣传的新闻干事想在《解放军报》上刊登一篇文章,都非常困难。

因为部队有规定,如果在《解放军报》刊登一篇文章,就是立三等功一次,在军兵种报纸上刊登三篇文章,也可立三等功一次。

晚上睡觉时,我将这期军报放在枕边,不时拿起军报看看闻闻,虽然没有灯光,什么也看不到,激动的一夜未眠。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又把《解放军报》上的这篇文章反复看了几遍。就这样,每天都要把这期军报拿出来反复看几遍。而我的“爬格子”热情因此更加高涨。

后来,在军报编辑老师和单位宣传部门领导的帮扶下,我的写作水平逐渐提高,稿子陆续见于《人民海军报》、《水兵杂志》、《辽宁青年》等军内外报刊上。

虽然每次见到手写的文字变成铅体也很激动,但没有第一次发表于《解放军报》上的心情了。

再后来,退役以后到了《徐州日报》《都市晨报》《邳州日报》等纸媒工作,稿子变铅体变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有时一天要见报好几篇,甚至整版的文章,可再也没有了以前激动的心情。

雁来雁去,岁月荏苒。这几年,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对于铅体字再也没有了热情,虽然好多媒体、杂志向我约稿,可我总是以工作忙没有时间进行敷衍,以至于好多年没有稿件见诸于纸媒了。

如今,我关注最多的是自己的一个视频能有多少流量(播放量),如果一个视频上了热门,流量过百万,甚至千万,我可能会激动许久。故而扪心自问:由铅体字到流量,我的初心去哪儿了呢?

从另一方面看,“爬格子”的变迁,其实反映出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0 阅读:12

告别旧十光

简介:在这里,让我们有美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