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游江南古镇朱家角

京都闻道阁 2025-04-04 12:31:59

文丨倪玉

2025中国国际会展业创新发展大会中国会展精英及主办者交流峰会在上海皇家郁金香花园酒店举办,酒店距离江南古镇朱家角景区直线距离不到1.2公里。“近水楼台先得月”,3月25日,利用晚餐后空暇时间夜游朱家角,留下了诗意盎然的夜游记录。

酒店出发步行2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朱家角景区一处入口附近,长约200米的围挡上“灵韵朱家角海上最江南”、“放生桥”、“课植园”等古镇代表性景点图片及推广标语交错排列,“灵韵朱家角海上最江南”分为两排被镶嵌在高大耸立的地标柱上,灯光交织下的古镇尤为寂静。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10上海世博会旅游主题实践地”三行字被印刷在江南古镇朱家角的宣传推广5折页的封面上,吸引着人们揭去开神秘面纱。春节虽然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但节日的气氛渲染还留有痕迹。灯光洒落在“平安喜乐2025”黑色大字在红底上格外喜庆,一颗正开着朵朵红花的山茶花小树恰巧长在下面,意外的组成了一幅和谐画面。红灯笼虽然没有亮起,但是借助反射灯光,变成“绿叶”将它附近的风景衬托的更加凸显,“我在柿园很想你”的打卡标语,提醒身处柿园,不远处便遇到一个90度的转角,“转角暴富”四大字在白色的墙面上,与中英文注释形成夜晚靓丽风景。市井,可作书读,可当戏看;墙上的喷绘,将市井描绘到极致,其中精彩耐人细细去品味。

朱家角古镇周围湖荡密布、港河交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也是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其水的之美、桥的之古、弄的之多、景的之特,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是很难感悟到其中之妙的。晚上本来就游人稀少,又加上非旅游旺季,所以此次夜游没有一处是需要排队等候的,所到之处都可以随心所欲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为此也给夜晚的朱家角的水、桥、弄,还有特色美食和风景留下特别的定格。想想上次到访朱家角,人流如织,不仅好几个景点被人流带着走,而且像放生桥等重要景点还被设置单线游览,桥下的咖啡店生意好的惊人,买杯咖啡排队半个多小时……而这一次立等可取截然不同,无论是观景还是购物,情不自禁的为错峰游览拍手叫好。

不知不觉来到了放生桥,桥头的墙壁上镶嵌着3块黑色石板,分别是“角里·文明三字经”的社区文明篇、服务文明篇和养生文明篇,落款都是2014年春。放生桥的中、英、日、韩文介绍木质牌匾悬挂在大理石上面。凭栏远眺,漕港河上光影摇曳,对岸民居的灯笼在水面洒下粼粼波光,情不自禁的在放生桥上特意拍下了一张河面闪烁多彩灯光的留影。

石板路上回响着的脚步声,河道里倒映着两岸的灯光,每一座古桥、每一处水埠都仿佛浸润在水墨画卷中。北大街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上海明清第一街”。北大街明清建筑群在夜色中舒展着优雅的弧线,给人一种幽深莫测的感觉。古街沿河而建,沿街的明清风格的小楼一层为大多为店铺,二层则是民居。北大街号称“长街三里,店铺千家”虽已沉淀为历史的回响,但沿街亮灯的各类特色商铺,仍让人遥想当年“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盛景,一张张特色商铺的照片不仅再现昔日的繁荣,也成为夜游的见证。

走上城隍桥,朱家角三个大字出现在对面的高大的牌坊上,特别显眼,其中5个红色象形的笔画表达深意更是不言而喻。灯光下,白墙的牌坊显得更加肃穆。著名的廊桥景点在右手,灯光下河水里飘动着别样的风景。

顺着漕河街前行,狭窄的街道静悄悄。右手边的王昶纪念馆已经闭馆,但因白天在酒店门前的朱家角镇市民广场体育公园曾经看王昶雕像,印象更加深刻。王昶(1725年1月6日—1806年7月22日),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青浦朱家角人,清代文学家、金石学家。

继续前行,道的左手边。灯光下“大清朱家角邮局旧址”依稀可见,门楣上方镌刻着“朱家角邮局”5个苍劲大字,一个雕有龙形花纹和“大清邮政”字样的紫铜邮筒仿佛在无声诉说着百年前的通商往事,不知不觉已经游览到大清邮局旧址。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朱家角古镇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明天将是最忙碌的一天,不仅有一天的会议,晚上还要参加2024中国会展业影响力颁奖盛典,中国会展人精英之夜活动……在欣赏夜晚朱家角美景的同时,第二天的繁忙工作也在脑海里不时提醒自己应该早点回到酒店。

脚下的步伐不由得加快,不到2个小时的夜游朱家角画上句号,没有想到此行竟然让我触摸到了江南古镇的另一种心跳——没有熙攘的人潮,没有喧嚣的叫卖,只有月光、灯光与流水的私语。或许,真正的古镇之美,就藏在这夜色掩映的角角落落里,等待着懂它的人来邂逅。于是,夜游朱家角错峰的快乐与喜悦跃然纸上。

☆ 本文作者简介:倪玉,大连星海会展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海军自主择业军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员,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王玉、海无边、宁浦。军旅20载,3次荣立军功。曾任10余家报刊记者、特约记者、特约撰稿人,著书及参编教材32部,发表作品1000余篇,获征文奖近100项。从事会展业20多年,撰写策划案、材料及推文超100万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