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南郊泮坑村,省文保单位福禄岌民居群之——竹林居值得一看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2023-07-31 22:29:14

梅城江南三角镇泮坑村,有座小山丘叫福禄岌,环绕福禄岌的是一座座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建造的客家民居,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福禄岌客家民居群,包括镇东楼、竹林居、州司马第、崇本楼、本立居、季立居6座客家民居。本文主要介绍建于民国时期的竹林居。

泮坑村福禄岌的竹林居是由熊氏后裔党贤公、祥宝公叔侄合资兴建的一座中西合璧,中轴对称的三杠三堂的三层走马楼客家民居,东侧还有单层附属杂屋。整座房屋偏向于中式建筑,但在具体细节上渗入了一些西方的建筑元素,如窗户上面的水泥预制挡雨棚,带西式栏杆的水泥楼梯等,体现了客家人善于学习先进经验的开放包容的宽广胸怀。

竹林居于1936年动工,1941年建成,背靠福禄岌,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1922平方米,建筑面积1835平方米。

竹林居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是一二层的全部窗户上方均有圆弧形向下倾斜的水泥预制挡雨板(也叫雨棚、雨蓬)。雨蓬伸出墙体约20厘米,起到较好的挡雨效果。这些雨蓬向下倾斜,雨水可以快速流到地上而不会渗入墙体而影响墙体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非常坚固。

竹林居这种窗户挡雨棚的设计非常科学,而且美观大方,即使放在今天,也还有推广的价值和借鉴的意义。

三楼的全部窗户都没有挡雨棚,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竹林居的主体建筑大致呈中轴对称,有两个外观相似的大门,大门两侧均画有壁画。

壁画的内容有桃子、石榴之类的水果;站在树枝上,嘴里衔着虫子的鸟;还有西洋画风格的江畔风景图等。

江畔风景图有明显的民国时期特征,江中不仅有小木船、帆船,还有冒着黑烟的火船。公路上有人在使劲地踩着自行车,江边行人的着装有点像西方的绅士,但有些房屋却像东方人的瓦房。画面显示,民国时期,随着国门打开,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加,西方文化已渗透到东方大国。

进了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下堂四扇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屏风门,双面穿花木雕雕工也算精细,正面为花卉走兽图,背面则为花鸟图案,表面鎏金保存完好。

侧厅和中堂还保留有长条形的案桌。案桌正面为鎏金花鸟或飞禽走兽浮雕图案,与屏风门的图案相呼应,应为同一师傅所刻。表面鎏金小部分脱落,而上部的黑漆由于长期使用过程中经常磨损,脱落略显严重,一眼看起来就知道是老物件,喜欢古玩的收藏家们或许会对它们有兴趣吧?

竹林居的楼梯是明显带有西洋风格的水泥楼梯。楼梯表面比较光滑,看样子当年的洋灰(水泥)质量杠杠的,做工也很认真,经过八十多年的使用,显得油光发亮。

上了二楼和三楼,我看到竹林居的二楼三楼均可通过走马廊连通整座房屋,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走马楼。

二楼三楼比较特别的是,靠近走廊的墙体全部都是木质结构的,门窗和木墙表面都涂了油漆,能画画的地方都画了各种不同的图案,如花鸟、山水、人物故事等,图案简洁生动。

二楼的侧厅(厢房)的屏风门雕刻有花鸟虫鱼等图案,遗憾的是,屏风下半截由于日晒影响,油漆变色脱落比较严重,但雕刻的图案轮廓分明,仍具有欣赏价值。

二楼走马廊的外栏是半米多高的封闭式围栏,围栏外边画有墨画,内容包括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等。

三楼走马廊的围栏以及二楼上三楼的楼梯两边则是用许多花瓶状的条形小木柱排列而成,花瓶状木柱做工精细,表面光滑、美观秀气,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其工艺之精湛在梅州的客家古民居中并不多见。

当年熊氏后裔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经营金店发达后,购置橡胶种植园,恰逢橡胶需求激增,价格暴涨,先后兴建了本立居、本立新居、季立居、镇东楼(俗称六杠屋)都不能满足居住的需求,党贤公、祥宝公叔侄合资在镇东楼旁边买地建楼,取名竹林居(俗称三杠屋)。

从卫星地图结合实地考察,不难看出竹林居位于泮坑水库下面。建水库之前,泮坑的溪水流经竹林居门前到马鞍山下(芹洋半岛对面)汇入梅江,因此早年此处河畔应该有竹林,喜欢竹林的屋主人便将屋名称为竹林居。

据了解,竹林居在建房前曾请建筑设计师对房屋进行整体设计,负责监督房屋建造的党贤公担心建房的开支太大不好交差,改请工价较低的师傅负责施工。后来,党贤公发现天面的排水不够顺畅,只好高薪请回原来的师傅完成后续工程。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党贤公于民国廿七年(1938年)夏天用毛笔在墙上写了维修时的注意事项。

总体来看,梅州泮坑村福禄岌的竹林居走马楼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值得一看。

0 阅读:150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快乐de东东游梅州

走遍梅州及周边,分享梅州各类美景,争做梅州的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