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明)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贤艮在困途。
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得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堪叹眼前亲戚友,谁人肯济急时无。

明代文人罗洪先的这首《醒世诗其二》,用直白如话的语言揭开了人情世故的真相,读来既扎心又通透。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人性中趋炎附势的一面,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叹:原来五百年前的世态炎凉,和今天并无二致。
一、开篇点题:初见美好,现实残酷诗的开头“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贤艮在困途”,一上来就戳中人心。就像我们初遇一个人时,总带着善意和期待,觉得彼此坦诚真诚,可时间久了,才发现很多人在利益面前变了模样。“贤艮”指正直善良的人,他们常常因为坚守原则而陷入困境,比如老实人在职场被排挤、好心人因仗义执言遭冷落。这里的“不如初”,不是说人心一开始就坏,而是现实的风雨让关系慢慢变了质——曾经的无话不谈,可能变成背后算计;曾经的互相扶持,可能变成冷眼旁观。
二、千古名句: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中间两联“锦上添花天下有,雪中送炭世间无。时来易得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堪称全诗的灵魂。
- “锦上添花”VS“雪中送炭”:这十个字道尽人性的现实。当你春风得意时,身边从不缺阿谀奉承的人,他们带着笑脸送你鲜花、掌声,甚至主动借钱给你;可一旦你落魄了,需要别人拉一把时,却很少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就像影视剧里常见的情节:富豪生病,亲戚围前围后;穷人住院,连亲戚都躲着走。
- “金千两”VS“酒半壶”:这是对世态炎凉的极致对比。好运来临时,钱来得容易,甚至有人主动借你千两黄金;倒霉时,连半壶酒都赊不到——不是因为真的没钱,而是人心嫌贫爱富。比如生活中,有的人发达时朋友遍天下,落魄时连多年好友都避而不见,不过是“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真实写照。

最后两句“堪叹眼前亲戚友,谁人肯济急时无”,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最该温暖的亲情友情。按理说,亲戚朋友本该是困境中的依靠,可现实往往是:你风光时,他们围着你转;你落难时,他们装聋作哑。比如有人创业失败,想找亲戚借点钱周转,得到的却是冷言冷语;有人患病急需帮助,平时走动频繁的朋友却消失不见。这种反差,不是否定所有感情,而是揭露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关系,本质上是“利益交换”,而非“真心相待”。
四、为什么今天还在读这首诗?罗洪先写的是明代社会,却道破了人性的永恒课题:
- 人性的“趋利”本能:人天生倾向靠近能带来好处的人,远离可能拖累自己的人,这是刻在基因里的生存本能。但过度趋利,就会让感情变味,变成“有用就交,没用就甩”的功利主义。
- 对“真心”的渴望:诗里越是写现实的残酷,越反衬出人们对真诚的向往。我们讨厌“锦上添花”的虚伪,敬佩“雪中送炭”的珍贵,因为后者才是感情的试金石。就像疫情期间,那些主动为邻居送菜的陌生人,那些默默捐款的普通人,他们的举动之所以让人感动,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诗中“世间无”的事。
- 对自己的警示:读这首诗,不仅是看别人的故事,更是照见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在他人得意时真诚祝福,在他人低谷时保持善意?是否曾因为利益疏远过真正的朋友?

罗洪先的诗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社会的现实,却不是让我们变得冷漠。它的意义在于:认清人性的复杂后,依然选择守护心中的温暖——对他人,不盲目期待,也不轻易背叛;对自己,得意时不傲慢,失意时不怨怼。毕竟,“雪中送炭”的人虽少,但每一个这样的存在,都值得我们珍惜和追随。这或许就是古诗的魅力:穿越百年,教会我们在现实中清醒,在清醒中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