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被周家后人戳着脊梁骨骂,到底谁对谁错

江南梦未了 2024-12-30 15:13:44

谁是“周扒皮”?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争论

“我家从来没剥削过人,也没见过高玉宝!”这句话,是孟令骞的外公临终前说得最重的一句。他说得很慢,却句句如锤,砸在一个家族几十年的苦楚上。

一个故事,一场争论,把一户普通地主家庭推上风口浪尖,甚至连后人也难逃“十恶不赦”的标签。为什么会这样呢?

故事的起点,还得从一本小书说起。

上世纪五十年代,一篇名为《半夜鸡叫》的小说让无数人拍案叫绝。它揭露了一个名叫“周扒皮”的地主如何通过半夜学鸡叫剥削长工劳力,折射了旧社会的黑暗。

故事一经发表,迅速被改编成课文、连环画,甚至搬上银幕,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尘封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

书中的那个“周扒皮”,竟然是用了真名真姓,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叫周春富,是东北的一位地主。而他的后人,从新中国成立那天起,就经历了漫长的“骂名之路”。

争议的焦点并不复杂。周家后人坚称,周春富并非书中描述的那种“夜半鸡鸣”的恶霸地主,甚至从未见过高玉宝。

更令人意外的是,据孟令骞回忆,他的外公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竟接待过高玉宝本人。当时高玉宝还特别叮嘱,如果有人问起,你就说“我确实在你家干过活”。

这让周家人愤怒不已,也为后来的翻案埋下了伏笔。

为了探清真相,孟令骞以读者的身份登门拜访了高玉宝。

高玉宝态度和善,但这并没有让孟令骞放下心中的成见。他直截了当地问:“半夜鸡叫是真的吗?”高玉宝的回答令人玩味。

他说,故事是真实的,但并非周春富一个人的事。“我们村有好几个地主干过类似的事,但为了艺术创作,集中到了一个人身上。”更关键的是,高玉宝坦言,写作之初,他并不知道小说不能直接用真名。

这句话如同一枚炸弹,彻底点燃了周家人的怒火。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旦被打上“恶霸地主”的标签,后果不堪设想。

周春富的家族不仅被清算,连后人也难以摆脱嘲讽和指责。孟令骞的外公晚年生活清贫,甚至在临终前都在思考如何为家族正名。

如果说周家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那么高玉宝的创作又无可厚非。作为从旧社会苦难中走出来的长工,他的故事无疑是许多底层人民的共同记忆。

那个半夜学鸡叫的地主形象,是他童年生活的积累,也是他对旧社会剥削的控诉。高玉宝曾解释,故事来源于多个地主的真实行为,最终只是艺术加工的结果。

但周家人显然无法接受,“艺术加工”成了他们几十年背负骂名的理由。

为了还原事件的真相,孟令骞甚至从科学角度入手。

他查阅资料,试图证明公鸡在半夜并不会鸣叫。而高玉宝则坚持,地主模仿鸡叫的行为确实存在,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一种“常见现象”。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其实,周春富的家族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富裕。

孟令骞回忆,家族的发家史并非靠剥削长工,而是靠祖辈节俭持家、购置土地才逐步富裕起来。但在那个讲究“阶级斗争”的年代,地主家庭的好日子注定不会长久。

高玉宝的小说,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时代的助推剂,把周春富的“地主身份”放大成了一个全民声讨的靶子。

从高玉宝的角度看,这场争议或许并非他的本意。

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苦难色彩,幼年家贫、少时做长工,后来参军才逐渐改变命运。听书、刻瓦片学字,甚至用画图的方式写入党申请书,这些细节足以看出他的坚韧。

或许正因为这种经历,他对旧社会的剥削格外敏感。创作《半夜鸡叫》时,他并不是一位成熟的作家,而只是一个刚刚识字的农民。

他没有考虑过“真名”带来的后果,也无法预料小说会对现实中的人物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而对于周家高玉宝的“无心之过”却是灭顶之灾。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注定无法为自己辩解。即便后来高玉宝承认“故事是虚构的”,这份澄清也没能改变周家后人的生活困境。

一些人深信不疑,认为周春富就是“周扒皮”,甚至将其视为旧社会地主的代表。而另一些人则开始思考,这种“文学创作”是否也需要承担一部分责任。

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争论,归根结底是时代的产物。在那个讲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无论是周家还是高玉宝,都成了历史洪流中的一粒尘埃。

有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也有人说,文学的力量有时如双刃剑,它既能揭露真相,也可能误伤无辜。

0 阅读:25
江南梦未了

江南梦未了

江南梦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