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经络的本意是血管
——网名“怀疑探索者”说:
至于经络,其实早就被解释的清清楚楚了,根本没有任何神秘性。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张洪林教授专业研究经络超过50年,为国内研究经络的第一人。他表示同意河北中医学院赵洪钧的研究结论:
经络的实质已经搞清楚了:“经络学说是在相当有限的解剖知识基础上,主要靠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推演出来的体系。其中,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尤其明显。”“经络的本意虽然是血管,最后形成的经络分布体系却是出自天人相应的推理。”
简单的说,经络就是古人将血管的神秘主义化。本来就是一个血管,被神秘主义化后,就出现了功能夸大。为了强行解释这种夸大的起因,又被迫反过来制造了循经感传的假象作为“经络存在”的最主要依据,但是在中医专业研究人员超过半个世纪的各种临床实验中,已经彻底否认了循经感传的客观实在性。所以说,经络并不是不存在,而是那种被夸大功能、具有神秘主义意味的经络不存在,真正的经络其实就是血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术泰斗人物,皇皇巨著《中国科技史》的作者李申研究员则从中国古代典籍内部证明了“经络就是血管”。他查阅了海量的中国古代原始文献,指出来古人所谓的经络原本就是血管。这一科学的研究结论,再次验证赵洪钧、张洪林等等中医名家的说法。
附:文献中的经络问题
——摘自李申《中国科学史》
第五章 秦汉时代的科学(下)
第十四节 汉代对于人体的了解(经络)
据《灵枢》所说,汉代对于人体结构的了解,不仅有骨度、脏腑,还有“脉度”。
脉,有经脉十二条,络脉十五条,还有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等,此外还有孙脉无数等等。今天人们常说的中医的经络,就是经脉和络脉的通称。那么,什么是脉?也就是什么是经络?自从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来,就成为关于中医的一个激烈争论的热门话题。研究者借助各种现代方法和仪器,企图弄清经络的本质,弄清经络在解剖学上有无根据。本书此处只能做些文献学的考察。或许,对于专业的人士,这些考察是多余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还是必要的。
《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些说法,使我们可以得出初步结论:脉,就是古人所认为的血管,所以又称“血脉”:
帝曰:“候气奈何?”歧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素问·离合真邪论》)
歧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骨之前,血脉出血。(《素问·缪刺论》)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灵枢·九针》)
类似的论述,在《素问》和《灵枢》中还有数十处,不再赘述。这些论述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得出结论:脉,就是古人认为的血管,即血液运行的管道。所以经脉又称“经隧”或“经渠”: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素问·调经论》)
唐代王冰注:“隧,潜道也。经脉伏行而不见,故谓之经隧焉。血气者,人之神。邪侵之,则血气不正。血气不正,故变化而百病乃生矣。然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故守经隧焉。”宋代林亿《新校正》:“按:《甲乙经》,经隧作经渠,义各通。”
《灵枢》经里,称经脉为经隧的更多。其《脉度篇》在叙述完脉的尺度之后说道:“此气之大经隧也。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写之,虚者饮药以补之。”其《营卫生会篇》道:“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其《玉版篇》:“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络也。”
经脉称隧,因为它“伏而不见”,好像隧道。络脉、孙脉虽然一般不称隧,但性质和经脉是一样的: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素问·调经论》)
“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血和,则孙脉先满溢,乃注于络脉。皆盈,乃注于经脉。”(《灵枢·痈疽》)
依据这些描述,则孙脉、络脉和经脉的关系,就是溪流、小河和大河的关系。也类似今天将血管分为毛细血管、小动(静)脉、动(静)脉和大动(静)脉的关系。认识到人体血管有大中小的区别,主要血管深藏而不见,也是中医在解剖学上的重要成就。
由于认为脉是血管,所以把脉比作大地上的河流。《灵枢·经水篇》道: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
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
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
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
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
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
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
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
其中所说“江水”,就是长江;“河水”,就是黄河。和西方古代不同,中国医学此时就认为血在人体内是“内外相贯,如环无端”的,即处于循环状态中的。古人似乎也发现了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特殊作用:“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痿论》),但未能在这个方向上再深入下去,《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似乎也看到了血液在经过肺脏以后对于全身的营养作用。这些发现,都是可贵的。
脉和现代医学所说血管不同之处,在于中国古代医学不仅认为脉是血的通道,还是气的通道。和中国古人对于河流的认识一样。河流也不仅是水的通道,而且是气的通道。《国语·周语下》:
“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锺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唐污庳,以锺其美。是故聚不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沈滞而亦不散越。”
这段“川谷导气”的文字,被后世许多有关河流的著作所引用,成为中国古人对于河流和山谷作用的基本认识之一,也和现代对于川谷的认识相一致。山谷,特别是有河水流经的山谷,的确不仅是水道,也是大气流通的通道。中医把血管比作河流,也把河流的作用搬到了血管:
“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谊。气如素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李时珍《濒湖脉学·四言举要》)
如果说脉中流动的血液中带有阴阳之气,是正确的。但是把气和血在脉中的关系,说成像风箱鼓风一样,吹动血液使之流通,则纯粹是想象的产物。然而,在中国古代无法弄清心脏作用的情况下,这也是当时能够找到的唯一合理的解释。
河流有深有浅,有宽有窄。河水深处,水聚集起来,形成潭渊。把这种现象搬到人体则那些经验中针刺的作用点,就被当作人体中的潭渊。由于这些地方并没有刺出血来,所以仅被当作气的聚集处,称为“气穴”,简称为“穴”。穴被认为是气的聚集处。针刺的调节作用,也被认为是促进该处聚集的气运行,以补充他处的气,或者使他处的气得以排泄,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健康的目的。这种情况,和孟子以来以为人体由形、气、神三者构成的传统观念完全一致,因而也得到了广泛认同。
时至今日,经络走向和血管之间的不相一致,是尽人皆知而且广被讨论的问题。人们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企图寻找经络的实际所在,然而收效甚微。依笔者估计,今后也不可能有大的进展。因为经络本身,并不是人体血管之外独立的气的通道,而是我们的古人对于血管未弄清楚的结果。王莽的医官试图用竹条之类顺着血管去弄清它的走向,其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后世也没有更好的条件和技术可以弄清这个问题。在王莽之前所知的经络走向,也是在技术条件很差的情况下不能准确认识血管的结果。
然而在人们企图弄清人体血管走向之前很久很久,已经用石砭进行治病。随着金属工具的发明,金属针代替了砭石。石砭和针刺,还有艾灸的效果,都是经验的总结。历史的实际应是知道穴位的位置在先,认为石砭或针刺发生作用是由于气血的运动并企图去寻找血管的走向在后,而血管的走向实际上当时又无法弄清,因而不得不迁就穴位的所在,这就造成了经络和血管的脱离。由于血管走向实际上又弄不清楚,实践的经验又难以否定,所以只好把穴位用线条联接起来,认为这就是经络,即理论上的气血通道。(因此,张洪林同志说,经络是从医疗实践中产生的,这个结论是正确的,科学的。)
从马王堆帛书出现较为完整的经脉走向开始,到《黄帝内经·灵枢》,就有所发展或者纠正。最明显的是由十一条变为十二条,其走向也有区别。即在《灵枢》本身,对于经脉走向说法也有不同。至于穴位,从古到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宋代出现的针灸铜人以及相伴随的《铜人针灸经》,纠正了前人的错误。此后出现的《针灸资生经》,又纠正了铜人穴位、包括古人穴位的错误。其纠正的根据,都不是血管的实际走向,而是经验中穴位的实际作用。纠正的结果,就是经络的走向不断变化。这不是人体的血管走向会不断变化,而是医疗经验中穴位的位置在不断变化。穴位之所以会变化,也不是因为人体果然有什么解剖学意义上的经络,而只是疾病与穴位之间有经验性的联系。这些联系,虽然许多是稳定的,但不是都一致的。新的穴位会不断发现,旧的穴位有的也可能被放弃,或者改变位置。至于穴位和疾病之间为什么会发生作用,还应当做持续的理论探索。经络学说发展的历史表明,中医欲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其它医学同样的迫切。
第十三章·第八节:明代医学的发展概况
明代脉学,也有新的进步。其代表性著作,是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自从王叔和著《脉经》以后,数百年间,再无类似的专著。宋代,有人将王叔和的《脉经》改为《脉诀》,并假托王叔和所作。由于其通俗易懂,所以很快流传开来。虽然不断有人批评该书,但意见零散,不能根本阻止该书流传。元朝戴启宗作《脉诀刊误》,系统地辨析了该书的伪撰性质。但是戴启宗只是辨别了该书之伪,却未能指出怎么样才是正确的。李时珍根据其父的《四诊发明》,著为《濒湖脉学》。全面而准确地指出各种脉象的表现,给出了正确辨别脉象的根据。因此,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就是新时代的《脉经》,是明代医学对于中国医学的重要贡献。
《濒湖脉学》后附有宋代崔嘉彦《四言举要》诗一首,讲述脉学的基本原则。其开始几句为: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这里明确指出,中医所谓的脉,乃是血的“隧道”。在《黄帝内经》,被称为“经隧”(《素问·调经论》),或“经渠”(《灵枢·本输》)。意思都一样,翻译成今天的语言,就是血管。不同的是,今天知道,血管中流通的只是血,而没有气。血流的动力,来源于心脏有节律的收缩运动。但是中国古代医学认为,脉,是血的通道。血液的流动,是由气伴随着的。所以脉就不仅是血的通道,而且是气的通道。气是不断运动的。气的运动,推动着血的流动,就像风推动着河水的流动一样。
李时珍在“四言举要”标题下注道:“宋南康紫虚隐君崔嘉彦希范著,明蕲州月池子李言闻子郁删补。”说明这首四言诗在他之前,已经广泛流传。而他的《濒湖脉学》,《四库提要》称赞其“精核无遗”,有“廓清医学之功”。所谓“廓清医学”,主要是廓清医学中的脉学。这是继晋代王叔和之后在中医脉学上最重要的著作,因而在医学家们中间广泛流传。也就是说,认为脉就是血管的意见,应该说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们的共识。
(以上基本上是《中国科学史》原文。)
结论:经络,是中国古代医学探索人体结构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科学活动的一部分,因此是中国科学家族的成员。探索的成果,认为经络是血管的认识结论,错了。这也是科学探索中常见的现象。探索中发现了针刺此处,可以影响到彼处的生理状况,因而在医疗上曾经发生、并且继续发生重要作用。是中国医学的宝贵成就,也是中国科学的宝贵成就。张洪林同志认为经络产生于医疗实践的结论(转述的不准确处,张洪林同志可以纠正),是他根据前人的成果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以及正确程度如何,可以讨论,但这个结论,是科学实践的产物,是医学科学结论的结成部分,是不应有疑义的。
谨以此文参与群里“经络”问题的讨论。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李申2021年10月9日。
由此可见,所谓的经络就是“血的隧道”,就是人体内部的血管通道。
为什么血管会在后世逐渐演化为“经络”呢?是因为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做了变形。中医名家张洪林教授指出:
“我最初学习针灸和用针灸方法进行临床治疗时,也是按照经络理论辨别病变部位和选取穴位。当我针刺患者手或脚上的穴位,患者会产生一下子‘麻’到了整个上肢或下肢的感觉。有的更敏感的人甚至能出现从手或脚麻到头部的感觉,被称作经络敏感人。古人主要就是依据这种感觉和有限的血管等解剖知识推断人体有经络存在。现代针灸界一个共识认为这种针刺后出现的沿着一定线路传导的感觉叫作‘循经感传’,并且共同认为循经感传是证明有经络实质存在的最重要依据。遗憾的是,数十年下来,电子显微镜都能看到细胞内的结构了,至今没有发现现代解剖物质外的经络实质存在!
“在我具备了现代医学知识后,我对那种以循经感传为主要依据的经络实质开始持怀疑态度了。当我考取研究生专门使用现代科学方法专业研究经络实质后,尤其在我掌握了大量国内外经络研究的文献和具备了一定的逻辑学基础后,我用逻辑学方法对已经存在的一些实验事实和临床事实进行分析后,彻底否定了那种以循经感传为主要依据的经络实质存在。”
张洪林教授在50多年的专题研究中,列举了大量的临床事实,证明经络就是血管的神秘主义化。他说:“以上事实让我们看到,相关部位已知的神经结构和功能正常,循经感传才正常出现;反之,相关已知神经结构和功能不正常,循经感传也立即直接受到影响表现为出现或消失。这个有明确因果关系的逻辑事实不可辩驳地告诉我们,证明存在经络实质公认的最重要依据循经感传是与已知神经系统结构为唯一物质基础的功能存在,仅此而已。那种先入为主认定经络是人体已知结构的未知功能,或者是未知结构的未知功能,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科学规范,而且也不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认识。我的这种判断其实早在1993年就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过,这几年也经常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在一些中医群,至今没有遇到界内有点儿逻辑素养的不同看法。”
国内几乎所有发表过经络研究论文的人员,张洪林教授他都认识,而且都在一个群里。很多人发表论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科研经费。他多次直接询问对方,要对方提供具体的实验步骤,结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回答上来。而群内其他研究人员也对张教授的观点表示认可。
由此可见,经络本是血管的结论是早就清清楚楚的,但某些人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获得科研经费和评选职称,非要浪费国家的资源。值得注意的是,张洪林教授是热爱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专业人士,他非常厌恶抹黑传统医学,甚至提出要建议国家立法“打击对传统医学的抹黑”。这样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维护传统医学的中医内部权威人物,他的话具有高度的客观性。
所以说,所谓的“传统医学的草药、穴位、经络,科学解释不了”的说法,仅仅是无知者和迷信者的意淫、自嗨。连中医内部专业人士都早不认可他们这样的说法了,且认为这种迷信思想是给中医抹黑。否认这些科学解释的人,知识匮乏,头脑僵化,他们只相信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和超自然,本质上厌恶和反对科学。他们否认科学解释,但自己却仅能有所谓的想象力而已。做科学研究,是需要做大量的实验的,并不是依赖想象力就行。说“科学不能解释草药、穴位、经络”的人,其实就是无知的三季人。这个时代早就不一样了,他们还不知道学习,不知道改变,活该愚昧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