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原文: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开篇:醉意中的天问,情感的洪流】
丙辰年的中秋之夜,月光如水,苏轼与友人欢聚一堂,直至东方破晓,酒酣耳热之际,他借着这份醉意,将心中对胞弟苏辙的深切思念化为笔端流淌的墨香。“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简短的序言,记录了创作的缘起,透露出词人内心情感的汹涌澎湃。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仿佛是天人对话的序曲,苏轼以问月的方式,探索着宇宙间最古老而又永恒的问题——时间的起源与存在的意义,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到了对宇宙哲学的思考层面。
【中篇:天上人间的徘徊,心灵的抉择】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在这段词句中,苏轼描绘了一个超脱尘世的梦境,他渴望像仙人一般乘风而去,遨游于九天之上,但随即而来的“高处不胜寒”又让他心生畏惧,对人间温暖的眷恋油然而生。这种矛盾与挣扎,正是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责任的双重追求的真实写照。“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在月光下的独舞中,苏轼找到了内心的平衡点,他意识到,尽管人间充满了悲欢离合,但正是这些复杂的情感交织,构成了生活的多彩与丰富,让他在平凡中找到了不凡的意义。
【转折:月下的无眠与哲思,人生的真谛】
随着月光的流转,“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苏轼的思绪也随之飘远,他开始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既是对月亮的责问,也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深刻剖析。正是这份深刻的自我反省,让他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总结,对世间万物变化规律的高度概括,展现了苏轼超然物外、顺应自然的哲学智慧。
【结尾: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景,情感的共鸣】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全词尾声,苏轼以一句深情而美好的祝愿,将全词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他希望无论人们身处何方,都能像这轮明月一样,虽然相隔千里,但心与心之间却能紧密相连,共同享受这份美好的时光。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是对亲情的颂扬,对人间大爱的呼唤,让《水调歌头》成为了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
【结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描绘中秋月色的绝美词章,一篇蕴含深厚家国情怀与人生哲理的文学巨著。它让我们在品味古典诗词之美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了苏轼那份超越时代、超越自我的豁达与智慧。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让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抬头仰望那轮穿越千年的明月,或许能在其中找到一份心灵的宁静与慰藉,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