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玉彩行走的民俗文化:枣庄人为啥喜欢赶“三月三,沧浪渊庙会”

葡萄说社会 2025-03-30 20:24:40

我行走在民间,探寻地方民俗文化,研究枣庄地区的庙会民俗文化,枣庄庙会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根据《滕州商业志》记载,公元前415年(战国时期),滕县(今滕州市)羊庄的“北庙会”已具有相当规模。而沧浪渊庙会则在公元7年,峄县境内西北处的“沧浪渊庙会”就已经非常兴盛,每年三月初三前去焚香拜祷“苍老爷、苍奶奶”者络绎不绝,香火甚旺,延续至今。霖泽庙位于龙门观以东2公里处沧浪渊旁。清康熙二十四年《峄县志》载:“沧浪渊在县北六十里车稍峪下,渊西旧有石刻孔子听孺子歌处。四周峰峦突兀,俯临涧壑,涧下一池,水深碧,渊北有龙祠,宋宣和间赐匾额‘霖泽’,旱祈雨辄应。元峄州知州梁宜写有《霖泽庙灵应记》。”至今,沧浪渊是枣庄一带的风景名胜。 霖泽庙旧有大殿3间,配房10余间,庙内供奉雹神苍老爷及夫人苍奶奶像。

我曾多次去赶农历三月初三沧浪渊(霖泽庙)庙会,沧浪渊庙会吸引枣庄、济宁、临沂、徐州等周边地区游客前来祈福还愿。民间有“霖泽庙因沧浪渊而生,沧浪渊因霖泽庙而扬名”。沧浪渊虽地处深山幽谷中,每年的庙会,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赶来,有的甚至相距几百里远也会如期赶来,庙宇周围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一溜山道上除了有唱大戏、玩魔术、耍猴、玩杂技的,还有售卖香烛、火纸、鞭炮、土产、民间工艺品的。络绎不绝的人们更多的是来进香祭拜,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只凭庙宇中层层的爆竹皮及香炉中厚厚的香灰,就能感受到来此祭拜的人是如何的众多。庙会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

沧浪渊庙会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集祀神、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月三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研究发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因此历来三月三中国民间都会举办各种祭祀活动。传沧浪渊是秦汉时期 李左车隐居的地方,死后被崇为 雹神, 行雨、雹之司。

老百姓尊 其沧老爷。建庙祭祀,每逢天旱,烧香求雨十分灵验。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仍是沧浪渊庙会,方圆百里的群众慕名而至,焚香祈祷,期盼人寿年丰。庙会还有物资商贸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尽管史学界对"沧浪渊"地理位置尚无定论,但是:"沧澜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孺子之歌时至今日依然响彻在我们的耳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的孔子之谆谆教诲依然深深的铭记于我们的心中。

民俗文化重要载体之一;庙会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多重社会功能。首先,它是社区居民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庙会活动,人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联系。其次,庙会也是当地经济活动的一部分,通过商品交易,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此外,庙会还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通过各种民俗表演和手工艺展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27。

随着时代的变迁,枣庄的庙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三月三庙会现场,庙会规模更胜从前,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祈福法会和民俗表演,还注入了新的元素,使之成为新一代枣庄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增强了老百姓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认同。

我们民俗文化研究得知:枣庄人喜欢赶“三月三,沧浪渊庙会”,是因为这一活动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并且不断与时俱进,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我们研究中得知:沧浪渊又叫霖泽庙,别称神龙祠、雹神寺、兴隆观。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凫城乡王湾村前。四面群山环绕,在暴雨季节洪水连绵不断,水流激川数尺,渊泉有数丈之深,浪花滔滔,故名“沧浪渊”。当年孔子游历到此,观奇景,叹为养性之佳所,与此居年余,常有孺子弹琴伴其赏月,孔子为之陶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孺子歌又名沧浪歌,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沧浪渊北侧建有“苍郎庙”,内供“苍老爷”、“苍奶奶”等神位,

传说苍郎与其妻隐居于此,专做普救众生行侠仗义的善事,被誉为活菩萨,感动上天,玉皇大帝封为“苍郎”大神。传说每年三月初三这一天,苍老爷必将携家眷前来沧浪渊故土看望众老乡亲,这一天,周边数百里民众源源不断前来相聚,不愿离去,至今还流传着“亲帮亲,邻帮邻,苍老爷向的是山东人”的佳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三月三前来拜祀“苍老爷”,祈求消灾赐福,即形成了沧浪渊庙会,一直延续至今。

我与老朋友民俗文化专家田传江先生多次探讨,又从田传江老师《沧浪渊文化浅谈》的文稿中得知,沧浪渊曾是秦汉年间,赵国谋士李左车隐居的地方。汉刘邦做了皇帝后,封李左车为千户侯,因一臣不保二主之道,李左车隐居东海丞(汉代峄县为丞县),东海丞即峄县境内的沧浪渊。而李左车隐居此地时,周济百姓,恩惠穷人,死后被崇为雹神,行雨、雹之司。后人为纪念李左车建一庙宇,名为霖泽庙,把李左车尊称为沧老爷,是管理冰雹之神,故沧浪渊又曰雹神寺。

当地百姓奉为神,建庙祭祀,每逢天旱,烧香求雨十分灵验。《峄县志》卷十载:“霖泽庙在城北六十里,沧浪渊旧为神龙祠,旱祷辄应,宋宣和间赐额霖泽、元至治中知州梁宜有感应祠记,明弘治四年重修。”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仍是沧浪渊庙会,方圆百里的群众慕名而至,焚香祈祷,期盼人寿年丰。庙会还有物资商贸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其间不少江、浙、徽的客商到此收购山货。只是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规模而已。

  据当地人王老汉说,沧浪渊还是孔子听沧浪歌处,笔者几经寻觅,史据不确。沧学研究者认为孔子闻沧浪歌应是楚地均州。也有史料记载是山东省枣庄市。如“沧浪之水著于书志者有五:一在于鲁之峄县;其四则皆在楚地。”(清钟岳灵《沧浪赋》)。清张道南《沧浪亭记》)中称:“均地僻壤,孔圣至楚,辙未经歌听孺子,胡为乎来哉!考《峄志》,县北有沧浪渊,邹与鲁接壤,所听之歌在彼不在此。故《孟子》亦从而引之”。尽管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中渔父所赞美的沧浪清水被后来的人们崇拜为沧浪之水,或许正是沧浪渊由来的缘故。

  沧浪渊的庙宇在1932年也大修过,此后又经过数次修建恢复现貌,建有院墙,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均为瓦房,室内塑有沧老爷、沧奶奶及侍卫之神象,院内立有碑文,每天都有烧香许愿的游人。

  沧浪渊被《峄县志》称作“邑中胜景”。站在山渊谷底眺望,远处迎面有两座峭岩屏立左右,犹如雄关隘口、险峻异常。两壁之间有一圆锥形水潭,将山口牢牢守住,此处为“莲花池”;攀着北侧的峭壁前移十余步,里面豁然开朗,正前方有一深渊,直径约20米,水色碧绿,水面如镜,此处便是沧浪渊。渊四周峭崖屏立,正面有豁口,一泓涓流飞滴而下,坠入渊中,发出细弱清脆的响声,涤人心肺。渊周巨壁上,生满紫藤,

形状各异松柏在悬崖夹缝间傲然挺立,顺西面的岩石可攀到壁顶。俯视深渊,但见壁立树匝,险绝异常。紧靠渊西北壁有一单拱石桥,名叫“水火桥”。桥身悬满藤萝花,桥下有一汪泉水清澈见底,涓涓细流汇入渊中。过桥30米,便是霖泽庙,始建于宋代,从南到北分别为神龙殿、大殿、寝宫楼,均为青石建筑。

《孟子离娄上》载,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同"灾") ,乐其所以亡 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沦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是说:"不人的人难道可以和他商议吗?他们对别人的危险心安理得,从别人的灾难中牟利,把导致家破国亡的事当作乐趣。不仁的人如果可以和他商议,那怎么会有国亡家破的事发生呢?从前有个小孩子唱道:'沧浪的水清呀,可以洗我的帽缨;沧浪的水浊呀,可以洗我的双脚。'孔子听了说:'弟子们听好了啊!水清就用来洗帽缨,水浊就用来洗双脚,这都是因为水自己造成的。'所以,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史传孔子听"孺子之歌"处,就在"沧浪渊"。位于枣庄市山亭区南部凫城镇境内的沧浪渊不仅景致独特,而且其

山亭区 王山西麓沧浪渊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其祠有皇帝赐额,其水孔子在此闻歌,其民间信仰,有龙神和雹神苍老爷。还有每年三月三的庙会,更是沧浪渊一道独特的风景,远近闻名。

清光绪年间版《峄县志山川》卷五载:"其首山曰王山,一名苍山,又名三峰山,...三峰并列巍然如屯云,中峰,...山之阳为明 朝鲁藩乐陵安邱二王墓,墓前为红门村,...沧浪之水自西来绕其前,而南流...。"

该志又载:"至峄近境之水,尤以中一支氶水为最大,其源以最最多兹荟萃诸书,择其要者于篇。其自北境发者约分三支,其正北一支自沧浪渊东流至兆山东,受东相鸡冠崮瀑水,又南至青山阴,...。"

元代知州梁宜撰文《沧浪渊感应祠记》中记载:"峄州北不一舍路,入乱山,又六十里而远,有渊曰沧浪。巨坎连轲,深波澄洁,临瞰使人发竖肌栗。旱祷则辄雨,……"《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西河水出县北六十里花盘山之车稍谷,其源曰沧浪渊,南流合许池水,今沧浪渊水微许池遂为正源。"

沧浪水,即是氶水,因为发源于王山西峰"西厢山"西麓的沧浪渊而得名,沧浪渊便是氶水的正源。向南曲曲转转历经许多山谷,最后直达旧峄县城西"孺子桥",向南再入漕运河。

沧浪渊附近有古寺"霖泽庙",《峄县志祠祀》卷十载:"霖泽庙在城北六十里,沧浪渊旧为神龙祠,旱祷辄应,宋宣和间赐额霖泽、元至治中知州梁宜有感应祠记,明·弘治四年重修。"

传沧浪渊是秦汉时期李左车隐居的地方,死后被崇为雹神,行雨、雹之司。老百姓尊其沧老爷。建庙祭祀,每逢天旱,烧香求雨十分灵验。时至今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仍是沧浪渊庙会,方圆百里的群众慕名而至,焚香祈祷,期盼人寿年丰。庙会还有物资商贸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

据说,这个沧浪渊还是孔子听孺子的"沧浪之歌"处,但史据不确。

沧学研究者认为孔子闻沧浪歌应是楚地均州,但历史依据依然无证。也有史料记载是山东省枣庄市"沧浪渊"的据《峄县志》卷十记载:“霖泽庙在城北六十里,沧浪渊,旧为神龙祠,旱祷辄应,宋宣和间赐额霖泽、元至治中知州梁宜有感应祠记,明弘治四年重修。”

沧浪渊是一处集孔子文化、信仰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为一体的重要旅游文化景点。根据历史考证,早在2500年前,枣庄地区就是孔子与其父经常活动的地区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主持的齐鲁夹谷会盟,在孔学专家查证大量史料基础上证明,齐鲁夹谷会盟之地,就在枣庄齐村夹谷山。

据《峄县志》记载,在夹谷山东50里的君山——抱犊崮山区有个沧浪渊,系孔子听歌处。夹谷山离凫城沧浪渊仅10里,这为孔子在沧浪渊听孺子歌提供了有力实证。当年孔子游历到此,观奇景,叹为养性之佳所,于此居年余,常有孺子弹琴伴其赏月,孔子为之陶醉。岁月沧桑、斗转星移,庙前的拱形石桥虽历经千年风雨,其造型、结构完好如初。桥上两棵平柳婀娜婆娑,虬龙般的树根紧紧盘曲在石壁上,犹如一对恩爱夫妻。近处一潭清水映云掩日,崖石间侧柏、楸桐依稀可见,四面环山梯田,庄稼郁郁葱葱……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沧浪渊都会迎来声势浩大的庙会,十里八乡的人们都在这一天赶来,有的甚至相距几百里远也会如期而至。路上被车和人塞满,车流水泄不通,那场面,和春运差不多。蜿蜒山路上,伴随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狮子、龙灯、高跷、耍拳卖艺,热闹非凡;庙里,香烟袅袅,如梦如幻,庙前,炮声隆隆,震彻云霄。络绎不绝前来许愿祈求平安幸福的百姓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希望的笑容。

庙会规模不断扩大,赶庙会的形式也随之改变,在庙会的基础上,沧浪渊文化节应运而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沧浪渊庙会,方圆百里的群众慕名而至,焚香祈祷,期盼人寿年丰,庙会还有物资商贸交流和民间文化交流,其间,会吸引本地、周边省市及浙闽等地10余万游人、客商到此游玩和收购山货。为提高景区承载能力,凫城投资2200余万元实施的沧浪渊河道治理工程,实现防洪、交通、生态景观三位一体,进一步提升了沧浪渊景区的魅力。

凫城镇“三月三”沧浪渊文化节,逐步成长为凫城镇旅游文化的新品牌,吸引着众多游客,并让更多的人认识凫城,热爱凫城,走进凫城。

0 阅读:0
葡萄说社会

葡萄说社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