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曾经预测过:“如果没有人生二胎三胎,30年后 , 中国人口将变成7亿,50年后,中国的人口可能会降低至5.8亿”。
其中,女性人口和男性人口都将出现断崖式的递减,这一趋势对中国劳动力市场,以及养老各方面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19年1月3日在京发布的《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相关研究证明,按照科学预判来看;
中国人口将在2029年达到峰值14.42亿,从2030年开始进入持续的负增长,2065年锐减到12.48亿,控制在1996年的规模;
如果总和生育率不变,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在2027年出现,全社会就业那压力达到顶峰;
直到2065年人口将会锐减到11.72亿,相当于1990年的规模。
不生育可能导致个体和家庭面临心理压力,如担心无法养老、担忧亲情缺失等。这可能加剧社会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国家二胎政策放开反而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根源原因如下:
人们精神需求被忽视我们先不说七八十岁生二胎的人群,先将目光瞄定在新一代年轻人身上,这一代年轻人大部分对自己的婚姻带有开放性的思维,以追求幸福为准;
年轻人也是为了幸福而追求生育养育孩子,如果达不到这个条件,他们也不会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
众所周知,高度文明的国家生育率往往极低;
从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五种需求来看,在安全和生理需求基本满足之后,精神类的需求会变得更加严格和苛刻。
这时生育已经不是作为传宗接代的任务,而完全是个人的抉择。
每一个个体都有义务为下一代的生命质量负责,这一代年轻人更为深刻的剖析了原生家庭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这一代人也会比70后80后的人更加注重幼童的心理健康,他们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小时候的道路。
如果自己为了结婚而结婚,那不能保证给自己的孩子足够的滋养成长环境,家庭不和谐必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教育。
如果只是勉强的组建一个家庭,虽然也可以正常的生活,但是,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他们不愿意接受这种普通的人生,有更高的追求。
物质矛盾与精神矛盾随着国内近几十年社会的发展,物质的飞跃递进,精神需求的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从物质需求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物质需求像食物,水,居所和安全已经得到了保障,那人们面临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现在年轻人很多不婚不育,都是为了实现自我实现的需求;
新一代年轻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生存,更是为了追求更高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会不断地自我探索寻找自我价值的认同。
心理阻抗人们之前的诉求得不到满足,越被要求做什么,结果必然走向相反趋势。
为什么下达了政策之后,目标的生育群体不想生育,反而是其他群体有了更强的生育欲望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心理学现象叫做心理阻抗(psychological reactance)。
由心理学家布林(Brehm)提出,个体作为独立的人总是期待做一件事情,拥有自己的自主权;
而当明显感觉到被逼迫,被压迫,自主权被威胁时,便会唤醒一种动机状态,即心理阻抗。
首先我们来看70后和80后,70后,80后呈现的结果是反而最想生。据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2015透露的数据显示:
当今生育意愿最强的不是新一代年轻人,恰恰是4500多万年龄为40-49岁,已处于育龄期的末端的女性。
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受到计划生育的严格限制,想生多胎的愿望无法得到满足,那个时候,为了生多的孩子家庭要付出更多的经济条件。
大龄妈妈反而想生宝宝所以,许多母亲一直都有想生育多胎的心愿,而在政策解除之后,虽然面临着生理生育年龄的限制;
但是他们的生育意愿不但没有被削弱,反倒更强,大概率也是为了弥补年轻时的遗憾。
然后再来看一下当下生育的目标主力军,00后跟90后,这一代年轻人反而最不想生育。
值得探讨的是,社会大力倡导的生育政策,反倒使新一代年轻人更加坚定了不婚不生的想法;
当下,大量处于生育黄金年龄的年轻女性反倒使生育政策落了个空。
以上这些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让我们作为个体,不得不反思,如何争取自己的权益最大化?
按照这样的生育概率,30年后,人口降到七亿,也不足为奇。
总之,各位在孕育下一代生命的时候,要更加的理性,有更清晰的认知。
-The End -
作者-月瑶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