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事情,等着我去开发,而我却像囚犯一样,被判了5年在清华。”
2005年,一篇长达1.7万字的退学申请书,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王垠,第一位从清华退学的博士,他这一举动,在当时被人称为“疯子”。
但王垠的“疯批”远未结束,从清华大学退学后,王垠申请了国外名校。但他又莫名其妙地被2所国外大学相继退回,之后他去了谷歌公司工作。
但他在谷歌也没呆多久,又毅然离职,后来进入微软,却遭到全球“封杀”。
王垠似乎走到哪里,都无法被人接纳。
都说“疯子和天才,只在一线之间”,王垠究竟是“疯子”,还是“天才”?
在他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屡屡失败?
1979年,王垠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学校的老师。他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有一次,王垠母亲拿出一张学生的照片,告诉他说:
“这是你爸学生,他考上了清华大学,是学校的骄傲。以后你也要考进清华大学,为我们家争光。”
那时的王垠还不知道考上清华意味着什么,但他知道,要像牛顿和爱迪生一样厉害,就要按照父母的期待努力。
一颗“清华梦”的种子便扎根于王垠心中,而他对于探索世界的兴趣,也由此开始。
他从小就是一个专注的孩子。他可以花一天时间蹲在家门口的空地上,观察蚂蚁行动的踪迹;也可以花一个月的时间,观察一朵花开的过程。
王垠对未知充满了好奇,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在“小田地”里倒腾各种各样的实验,这是他第一次亲近自然的奥秘。
虽然他从小就喜欢捣腾各种新事物,但他也不得不像很多孩子一样,规规矩矩地坐进教室,接受正统的教育。
但王垠并不喜欢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这一点,也为他之后的“荒唐”埋下了伏笔。
天才总是带点个性的,就像王垠一样,不喜欢语数外,却依然考高分。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王垠一直试图努力适应外界的价值观。
上了高中后,功课愈加紧张,这让王垠身心俱疲。
他要很早起床,然后赶到学校上早自习,要背课文背单词,整理各门学科的知识点。物理实验被搁置,身边全是要他“好好学习,舍弃兴趣” 的声音。
在王垠高二时,为了让他收心,妈妈拿来一份往年高考试卷让他做,王垠不费力就达到了清华的分数线。
但这次“模考”带给王垠的影响,并不是积极的驱动力,反而让他迷之自信认为考进清华,是一件势在必得的事情。
他一头扎进物理实验中,在学习上花费的精力越来越少。父母只得和老师轮番劝诫,要王垠全心备考,不然很难考上清华大学。
果然,王垠高考失利了,他以两分之差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骄傲的王垠成了没有大学能上的人,好在最后四川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录取专业是他喜欢的计算机系。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有些不甘,他想过退学复读,但真的等到办手续时,又反悔了。
最后他决定:先上四川大学的本科,然后再考清华的研究生。
就这样,王垠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本科学习的第一节课,老师就告诉学生说:
“我们学校的教学内容很落后,外面的公司用的都是C/C++了,我们还在用Pascal”。
老师的“坦诚,让学生们燃起了危机感和斗志。
感受到压力的王垠,更是全情投入到学习当中。但当他打开《DOS大全》开始读时,才意识到课堂上的知识有多落后。
这个阶段的王垠,更加坚定了进入清华深造的决心,他的目标就是能够实现从川大本科到清华硕博连读的跨越,决不再重蹈高考那年的覆辙。
最后,在本科临近毕业之际,王垠终于获得了保送清华的资格。
走在清华的校园里,他也第一次因梦想成真而体会到了快意。
但让王垠沮丧的是,在清华大学,他却没有感受到梦想中的学术氛围。清华的教学模式与自己理想中样子相差甚远,略有不同的就是上课点名的频率更高。
王垠在似曾相识的学习环境下,再次产生了厌烦的情绪。
他想要脱离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他用一年时间修完主课后,打算再选修一门法语课,但需要将培养计划拿给导师签字。
王垠的一腔热情,却遭到了老师的拒绝:“第二外语你自学也就可以,没必要专门去学这么一门课,我怕你课太多考试通不过。”
老师的本意自然是想让他把时间放在专业课的深造上面,但自己的想法没得到认可,在王垠听来就很刺耳。
正如后来他如此表达对导师的不满:
“我在清华上课时,导师并不是为了我们这个人的发展考虑,反而他会克制我们的思想。
不让我们接触太多的知识,怕我们上其他课会占用实验(或者说是干活)的时间,他不想让我们实习,就是为了让我们以后不好找工作,只能给他打工,或者给他认识的人打工。”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如果无法改变现实,那就改变自己。显然王垠很难做到这一点。
有一次,王垠去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他以为自己会坐在一个开放的教室,像国外大学的学术小组自由讨论一样,但事实让他失望了:
没有新的讨论选题,没有新的研究方向,甚至是用已经成熟的学术观点,作为讨论主题。
这样乏味的气氛,自然满足不了王垠的雄心壮志,他当初的“清华梦” 也正在濒临破碎。
对于王垠来说,自己的理想抱负得不到施展,等同于消耗生命。
在这种极端的认知下,他很快就迎来人生的转折。
导火索源于导师要他写一篇论文,写出过程算法,然后举例论证。
这对于不少研究生来说,是一次顶好的锻炼机会,但在王垠看来,这就是毫无技术含量的机械式作业。
他想要追求更自由、更个性化的学术环境,也希望有人能够接纳自己的观点。
于是在2005年,离博士毕业只有一年之际时,王垠提出了退学。
他的导师自然是希望能够留住人才,导师这样对他说:
“我知道你看不起我们,我们没有你的天赋,没有你的聪明,但我们却是在踏踏实实的做研究!”
彼时,王垠心高气傲,他没有任何留恋地离开了清华大学。
这一次,王垠把目光转向了国外,他以为只要出国,就能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国”。
2006年,王垠申请到了美国康奈尔大学的offer。这所大学,素以“学术自由”为傲,这次王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土壤。
但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2年后,王垠又退学了。
随后,他又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基于同样的原因,在这里,王垠依然没有读到最后,博士学位还没到手,他又又退学了。
这已经是王垠读博的第10个年头,读博10年,先后就读3所国际名校,王垠却还是没能走到最后。
他在一封公开信中,宣称,再也不读博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比博士更重要的东西。
王垠彻底告别自己的博士生涯后,就把眼光放到了职场上,而他的野心和实力,确实让他在刚迈入社会,就得到了谷歌的青睐。
2012年,他刚入职谷歌,就有幸参加一个跨语言的“服务式”编程工具,这对于新人来说,无疑是一次“恩宠”。
但自视甚高的个性,让他一度难以融入团队合作中。在和领导大吵一架后,王垠选择一个人完成了项目中Python的检索部分。
项目成功后,负责人表达了对王垠的赞赏和极高的评价。
但王垠却觉得是谷歌聘用自己,纯纯就是捡了大便宜,公司在用最低的工资压榨自己的价值。
谷歌根本“配不上”自己的才华!
同年,王垠跳槽到了微软,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更残酷的教训。
在微软任职期间,王垠确实做出了不小成绩,但却在为人处世上,他依然独断专行,与同事格格不入,这种行事风格,让他再次与公司文化发生了强烈冲突。
他决心离开微软,但这次离职却没上一次轻松。
手段强硬的微软公司,毫不留情地提出离职霸王条款:压工资以及打压个人发展。
是在强压下离职,还是妥协耗下去?带点傲气的王垠选择了前者。
事后,他大骂:“微软是一家目光短浅的公司,距离灭亡,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或许,王垠并没有考虑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麻烦,但拉踩前东家的言论,显然惹怒了微软。
就像有句话说的:“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做选择从来不顾忌后果的王垠,这一次却踢到了微软这块铁板上。
最终微软不仅在全球给他下了“封杀令”,甚至还告知与微软有合作的公司,不予录用王垠。
而王垠本人更是口吐狂言:“从美国到中国,没有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值得我为他工作!”
离开微软,王垠选择了回国。
2020年,曾有人传言王垠已加入华为,并成为公司高管,对此华为与王垠都没有出面回应。
如今的王垠,依然活跃在社交媒体。
他开了培训班,讲授计算机科学课程。不知道在他自己建立的教育体系中,王垠是否寻到当初梦想的教育自由。
这么多年过去了,很多人与事都发生了变化,不变的是王垠对现实的批判:“IT业界不存在适合我生长的公司环境,正如教育界不存在一所适合我的高等学校一样。”
我们似乎很难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失败,去定义这位计算机天才。
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遗憾与争议。
试想:如果王垠在求学路上能脚踏实地,在职场上不过分激进,他的命运是否会与现在截然不同呢?
我们不得而知。
而如今在互联网上,王垠拥有了众多拥趸者,他们甚至将王垠的思想和言论称为「垠学」。
他们就像横亘在规则面前的顽石,对抗世俗,拒绝妥协,坚持自我。
这究竟是顽固还是人间清醒?或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多年后,王垠始终记得毕业聚会上,一位同学说的那番话:
“我很仰慕你,你是真的喜欢研究,但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会跟你一起做纯粹的研究。
你一定会很痛苦,我祝你前程似锦,可以一直陪伴着你最爱的学术。”
Forrest
"IT业界不存在适合我生长的公司环境"那啥不自己开家公司?
用户10xxx11 回复 12-22 00:59
他开不了的,他属于那种智商超高,情商为负的,没有人会为他工作的。
轮回
智商太高的人,觉得跟普通人是没发沟通的,太傻了[汗]
用户98xxx74
地球是方的[笑着哭]
用户85xxx13
国防收了他
超然
太狂傲了一些,个性是要有,但不能太自我。个人英雄主义者已经过时,合作共赢才是大方向。狂妄与孤傲不会使人进步!
银河系首富
地球是方的?😲
晨间
人很聪明,这样的性格要吃苦头。过了年纪,估计很难再翻身,属于他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凡平
做研究最忌惮的就是缺乏合作精神,没有精诚合作做不出大的成果。
008
垠子
怒海独钓翁
有此奇才那就自己干嘛!但一个人又能干成什么?搞企业肯定不行,是群体作业,哪有都是和你一样奇才的人去组成的群体?看来只能搞理论研究?
叶轮
天才的行事别人不懂,世人皆醉唯我独醒
丛林法则
一个有独立思想的天才科学家![点赞]欠缺团队和资金,希望有一个中间人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