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羌活为伞形科植物羌活或宽叶羌活干燥根茎及根。主产于四川、甘肃、青海。春秋二季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性味辛、苦、温。归经,膀胱肾经。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关于羌活,主要入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羌活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首穴从内眼角睛明穴,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会神庭、头临泣),交会于头顶(五处、承光、通天、百会),分支至耳上角,在枕部分出两支向下,分别循行分布于背腰、臀部,末穴是小趾端至阴穴。所以说,羌活可以治疗头项,包括肩、背的疼痛。但是,羌活以治疗上半身的风湿痹痛、肩背酸痛。在我们中医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上羌活,下独活”也就是说上半身的,如果说要祛风除湿、解表散寒的我们首选羌活。如果说是下半身的,我们就选用独活。羌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由于羌活辛温,他可以入足太阳膀胱经,所以说呢,它可以治疗头项强痛,腰背酸痛。他又可以祛风除湿,所以说它可以治疗在表的解表的表寒。
谢老师抬起头,微笑着看向小王,他的眼神中透着宽容和期待。"小王,你来了,坐吧。"
凡头痛之证,当责之于风,此药可上达巅顶,祛风止痛小王说:“谢老师,我了解到,风是百病之长,性向上,高巅之上,所以凡是头痛的情况,都要归因于风。羌活这种中药,具有升浮之性,可以祛风除湿止痛,特别擅长治疗风寒、风湿、肝火、痰浊、瘀血等引起的头痛。”
谢老师微微点头,然后示意小王继续。
小王解释道:“在羌活的运用上,可以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比如与防风、黄芩等药物合用,可以制作奇汤,温和止痛。或者与川芎、藁本、细辛、白芷等配伍,可以增强祛风止痛的效果,特别适用于风寒、风湿引起的头痛。”
谢老师微微一笑,补充到:“如《兰室秘藏》选奇汤,羌活与防风、黄芩同用。此方药性温和,止痛效佳,治疗眉棱骨痛及其他头痛皆多以此为主方。或羌活与川芎、藁本、细辛、白芷等配伍,则祛风止痛之力尤强,宜于风寒、风湿所致的头风痛,如《审视瑶函》羌活芎藁汤、《普济本事方》芎羌汤等。”
谢老师对小王的学习态度感到非常满意,于是鼓励他继续:“很好,你的理解是正确的。继续说下去。”

小王继续解释:“如果遇到风热引起的头痛,可以在疏风清热止痛方中加入羌活,可以增强祛风止痛的力量。另外,对于肝风挟痰,上攻清窍引起的头痛,可以与天麻、天南星等药物合用,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羌活散。”
谢老师点了点头,鼓励地说道:“你对于不同头痛病机的运用也有一定的把握了。”
小王感受到了谢老师的鼓励,继续说道:“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血虚兼风引起的头痛,可以与熟地、当归、白芍等养血药一同使用,如《医垒元戎》中的风六合汤、《症因脉治》中的羌活四物汤。”
谢老师微笑着点头,赞赏地说道:“小王,你的学习态度真是难得一见,能够将不同情况下的配伍运用都了解得如此透彻。”
①《药性论》:治贼风、失音不语,多痒血癞,手足不遂,口面歪邪,遍身顽痹。
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并气,筋骨拳挛,四肢羸劣,头旋眼目赤疼及伏梁水气,五劳七伤,虚损冷气,骨节酸疼,通利五脏。
③《珍珠囊》:太阳经头痛,去诸骨节疼痛,亦能温胆。
④《品汇精要》:主遍身百节疼痛,肌表八风贼邪,除新旧风湿,排腐肉疽疮.
⑤《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肝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赤。
⑥《会约医镜》:治邪闭憎寒,壮热无汗。
羌活温通血脉,唐宋时期治疗中风被广泛应用"谢谢老师的鼓励,其实我想了解更多关于羌活的运用。我在古籍中看到,唐宋时期羌活在治疗中风方面被广泛使用,但在金元以后好像应用减少了。我想请问老师,为什么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小王认真地问道,他的手已经拿起了放在桌上的笔记本。
谢老师微微一笑,轻轻抿了一口茶。他的神态安详而又专注,仿佛在回忆往昔的岁月。"小王,你的问题很有深度。羌活确实在唐宋时期被广泛用于治疗中风,据《药性论》所言,它可以治贼风失音不语,手足不遂,口面歪邪。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羌活可以祛邪通络,帮助中风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圣济总录》中也有相关记载,活血散痛汤治疗血留经络,周身痹痛。"

小王紧张地记录着,笔记本上迅速填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药也在不断演变。金元以后,羌活在治疗中风方面的应用确实减少了。你要明白,中风是一个复杂的病症,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机。虽然羌活有祛邪通络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中风都适用。在一些风寒外袭,中风不遂的情况下,羌活仍然可以起到温通血脉、帮助恢复肢体功能的作用。比如,《医部全录》中记载的羌活酒方,治偏风冒闷不知人,手足不利,就是一个例子。"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谢老师继续道:"而后来的一些医家也有自己的治疗经验。比如,《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中记载了施今墨的牵正二方,将羌活与全蝎、地龙、天麻等药物同用,用于治疗风中经络脉浮紧的情况。这就是中医药学的精髓,要根据病情、病机等因素来灵活运用药物。"

羌活
非时感冒之仙药,具有“风药之燥剂,风药之刚剂”之称小王又问道:“谢老师,为什么中药中的羌活能够在治疗风寒和风热表证方面表现得如此出色呢?”
谢老师微微点头,他的脸上透露出赞赏,他很欣赏小王的勤奋和好学。他轻声说道:“羌活草,药性确实雄烈,是中药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它善于升发表,能够攻彻风寒之力,堪称是‘风药之燥剂,风药之刚剂’。同时,被《本经逢原》称为“非时感冒之仙药”,这正是它在治疗表证方面的出色表现的原因。”
谢老师停顿了一下,继续说道:“比如,对于风寒表证,也就是外感寒邪不太重的情况,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羌活为主药,搭配辛凉的药材,组成辛温而不过于燥热的方剂,如《症因脉治》中的羌活汤,或者羌活防风汤。这样的方剂能够发汗解表,缓解症状。”
小王专心地听着,一边用手中的笔做着记录。他对谢老师的解释非常感兴趣,因为这正是他想要深入了解的内容。
谢老师接着说:“而对于风寒表证兼湿的情况,症状会更明显,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寒发热、肌肉酸痛、头痛项强等症状。这时,羌活草的辛温性质可以祛风胜湿,止痛效果也很好。我们可以与防风、细辛、苍术、川芎等药材搭配使用,比如《此事难知》中的九味羌活汤,被誉为‘四时发散之通剂’,“解表之神方”。在解表方面有着出色的功效。”

羌活
小王点头表示明白,他兴奋地问道:“那么,如果是风热表证呢?”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对于表邪较重,出现发热较重、全身疼痛等症状的风热表证,我们也可以运用羌活草。将它加入疏散风热、清热泻火的方剂中,能够增强祛风解表和止痛的作用。比如,《辨证施治》中的羌活蒲蓝汤,以之与蒲公英、板蓝根等合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治疗羞明隐涩、肿痛难开等症状,在眼科应用较为广泛小王又问:“谢老师,我听说羌活在眼病治疗中也有很多应用的?”
谢老师点点头,解释道:“在古代的本草书中,羌活被认为是主治目赤疼痛的良药。《本草汇言》还提到,羌活可以用来治疗羞明隐涩、肿痛难开等眼病症状。从古至今,羌活与防风、荆芥、蔓荆子等祛风药常常一起使用,特别在眼科方面,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小王专注地记录着,心中暗自思索着谢老师的话。谢老师继续说道:“中医认为,眼病的病因复杂,可以是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因素,也可以是内在的气血不足、肾精亏损、阴阳失调、肝郁血瘀等问题。治疗眼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散风寒、疏风热、清肝泻火、滋阴、除湿、活血、疏肝、补虚、散结等。而羌活则是祛风、胜湿的好药,常用于散风寒、疏风热和除湿的治疗法中。”
小王抬起头,满脸惊喜地问道:“谢老师,羌活还有其他的功效吗?”
谢老师点点头,继续解释:“当然,羌活不仅可以祛风胜湿,还能通畅血脉,升阳气,达肝郁。所以,它不仅可以与疏肝、活血、补虚、散结等药物相配合使用,还可以用来治疗眼睑、泪器、结膜、角膜等各种眼部问题。”
小王听得入迷,忍不住抑制住兴奋的情绪,继续询问:“谢老师,羌活在不同的眼病症状中如何应用呢?”

谢老师微微一笑,说道:“当眼病表现为畏风羞明、作痒、流泪、沙涩等症状时,可以考虑使用羌活来祛风以治疗。如果出现睑眦糜烂、湿痒肿胀的情况,可以选用羌活来胜湿除湿。而对于眼病红肿、瘀滞、结块等症状,可以使用羌活的温通作用来散结消肿。另外,羌活也有一定的止痛功效,对于眼病疼痛不止的情况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小王感叹地说道:“谢老师,羌活真是一味神奇的草药,可以应对这么多不同的眼病症状。”
谢老师笑容更加和蔼,继续解释道:“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羌活属于辛温苦燥之品,对于阴亏、燥热所致的眼病,应该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症状。在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其他草药进行搭配,确保疗效。”